• 37阅读
  • 0回复

房地产业:别再“打摆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3-05
第10版(经济生活·工交)
专栏:热点透析

  房地产业:别再“打摆子”
戚名琛
3289万平方米,4232万平方米,这分别是截止到1994年底、1995年6月底全国累计已建成但未售出而闲置的商品房总面积。
应该说,我国总体经济这些年的持续稳定发展,也在拉动房地产的有效需求增长,那么,原来生机勃勃的房地产市场为何出现商品房诸多闲置的局面?
其实,早在1992年夏,海外有人就预见到了这种局面。日本一家新闻机构驻香港记者在访问中国时,见到“到处都有正在建设的豪华公寓”,还有根本不愁卖的乐天派,他说:“我仿佛又看到了日本不动产业者的身影”;“数年后也许没有人居住的豪华住宅在各地鳞次栉比”,“虽然与己无关,却很使人担心”。
房地产过热,是市场经济易发症。对于正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我国来说,前车之鉴甚多。80年代中后期房地产市场过热,随即于90年代初大滑坡的,并非只是日本,主要发达国家莫不如此。从病程看,恰似“打摆子”,高烧之后必定奇冷。房地产价格气泡似膨胀,吸引资金向这个市场潮涌。房地产供给随着盲目大兴土木而猛增,严重脱离市场有效需要,众多非用家由于预期价格继续上升而抢购,市场表面上供销两旺。
比如,1991年初,拥有230多亿美元资财的美国东北部最大商业银行新英格兰银行,因巨额房地产贷款随着担保物价格猛跌成为坏帐,不得不破产。在此之前,美国官方机构曾紧急注入7.5亿美元救济,仍无济于事。
再如,1992年5月,当时世界头号巨型跨国开发商,正在伦敦兴建总投资近70亿美元商业房地产建筑群的加拿大奥林匹克—约克公司,因在80年代建造的大量楼宇约半数无人问津,被牢牢套住。根本无望如期偿还巨贷本息,不得不破产。
正值世界上新一轮房地产过热症进入后期阶段,恶果明显浮现在台面之际,我国有些地方房地产市场猛烈升温,紧跟着人家“打摆子”。幸亏国家对症下药的宏观调控比较及时,房地产过热相对短暂,再加上房地产市场规模原本比人家小许多,过热的危害相对轻微。
话再说回头,90年代初,我国也并非无人预见到房地产过热的现实可能性与严重危害性。1991年夏,深圳特区的一个大型研讨会上,就有人提醒已出现“楼市过热”、“价格过高”、“全民经营房地产”等等问题,指出“会影响特区整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并引发混乱,最终亦会给整个行业带来危害”。1992年4月,深圳特区更发出在当时堪称振聋发聩的预警:市规划国土局有关人士面对诸家蜂起投入深圳房地产市场,深感任凭这种局面发展下去,“明日的市场恐怕会塌”。
遗憾的是,房地产过热还是在一些地区成为事实,深圳本身也未能幸免。原因是复杂的,需要着力深入探讨研究。但有一点现在就可以肯定:理性的呼声被盖住了。
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历史以及现状都一再表明,汲取国内外经验教训,确实是当务之急。据了解,京九路大动脉沿线个别城市,别出心裁吸引投资,规定兴建15层以上居住楼宇或千平方米以上工业项目,免收地价。如此敞开无偿供给土地,即使90年代初房地产最火爆的城市,也未曾干过。
海内外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房地产过热症往往出现于经济发展势头较好的阶段。尚以解决温饱问题为要务的某些地区,或尚为商品房滞销问题所困扰的地区,一般不存在房地产市场过热的现实可能性。但原来房地产市场谈不上有多大发展的城市,并非根本不存在这一可能,如果这样的城市投资环境已有较大的改善,成为了新的经济热点,房地产市场升温是客观需要。而正是这些地方容易出现房地产过热。所以,越是有条件升温的地区,越要汲取人家的教训,万万不能再步房地产升温过猛过急的后尘“打摆子”。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