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前瞻后顾说粮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3-04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经济观察

  前瞻后顾说粮食
●●徐柏园
1995年粮食产销形势评述
(一)从总体上看,1995年粮食市场供给好于1994年,尽管总量供需仍处于紧平衡状态,但国家宏观调控措施到位,效果明显。1995年夏粮获得丰收,总产量达10655万吨,比上年增产225万吨,增产2.2%,是历史上第二个高产年。秋粮也喜获丰收,全国粮食总产量达4.6亿吨以上,成为历史上粮食产量较高的丰收年。在市场上,主要粮食品种市场价格摆脱了1994年粮食价格持续高涨的险峻局势,1995年上半年虽然在高价位上继续缓慢攀升,但是到下半年环比增幅明显下降。分析大米、玉米、小麦三种粮食全年混合平均价,1995年全年比1994年上涨了48.75%,其中玉米上涨54.39%,小麦上涨48.20%,大米上涨43.73%。全年中,上半年三种粮食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了64.19%;下半年粮价呈现持平略增的态势,年底三种粮食价格比7月份上涨1.84%,除玉米与7月份持平外,小麦上涨了2.35%,大米上涨了2.51%。环比增幅回落,对全国通货膨胀率控制在15%以内,是有显著成绩的。
1995年粮食产销形势有这样几个特点:
1.1995年4月中央出台了“粮食省长负责制”的大举措,加强了农业的基础地位。全国已从过去平均每年减少耕地600万亩左右,逐步降低到300万亩左右,各省永久性的农田保护区都在积极建立和不断发展。农业大省发展粮食生产积极性提高。
2.乡镇企业和城市一些工贸公司介入农业,到农村兴办绿色企业探索以工建农的新路子。如深圳一家公司到黑龙江开发20万亩粮豆生产基地。大连市一家合资(加拿大)公司到黑龙江合资开发18万亩粮豆生产基地。江苏华西村到肇东投资开发1500亩水稻基地。
3.省际粮食交易增多,农业生产资料购销两旺。东南沿海粮食销区,纷纷到粮食主产区洽谈贸易,建立长期的供求关系。这是由靠计划调拨逐步转向靠市场调节过渡,推动了粮食经营向市场化方向发展。
(二)粮食产销形势中,依然存在的一些严峻问题。
1.定购价和市场价差距拉大,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1995年的粮食定购价与市场价差距比较大,以河南为例,小麦市场价格1.60元/公斤左右,而收购价格1.08元/公斤,每公斤相差0.60元左右。中央同意有条件的省份可以实行价外补贴和粮肥挂钩,使农民得到一定补偿。据统计,全国实行上述办法的仅19个省,占全部省份的63%。
2.储备和资金问题也值得关注,不少地区普遍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
3.根本性的难题:“一高”、“一低”、“一重”、“一不足”。“一高”为农用生产资料价格高,不仅比价高,而且涨幅也高。农资价格一直在高位攀升。综合涨幅远远高于同期全国物价上涨指数,高于农产品价格涨幅。据统计,1995年全国玉米市场收购价由1月份的每吨1380元上升到8月份的1646元,涨幅达19.3%,而1—11月份农资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28%。
“一低”为农业比较效益低。农业比工副业低,种植业比养殖业低,粮棉种植比经济作物低。有资料显示,1995年小麦、早稻、中晚稻、玉米的定购价与市场价差价每公斤分别为0.57元、0.48元、0.77元和0.65元。
“一重”为农民负担重,反弹势头猛。农业部调查,1995年农民社会负担比上年增长20.74%,其中各项罚款集资摊派增长14.34%。有的绕过5%的规定线,增加农民负担,形势非常严峻。
“一不足”为农业投入不足。从宏观看,1995年,农业投资占社会总投资比重没有明显增加。从基层看,一半以上的粮棉大县和各类农业基地县反映,各级财政支农资金和农业专项贷款长期未能足额到位,同时到位的资金中,有的被挪作他用。
1996年展望及政策建议
1996年粮食市场价格依然呈上升趋势,预计全年粮食价格月涨幅在3%左右,价格走势与1993年和1995年接近。预计1996年粮食总需求在4.61亿吨左右,供需基本平衡,并略有结余。但今年粮价下降的可能性不大,因为我国粮食生产成本高于世界水平,其价格自然略高于世界市场。根据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价格跟踪监测1995年12月份主要粮食的国际价格和国内价格,大米、小麦、玉米的国内集市均价分别高于国际市场价格的9%、11%、62.5%。
解决中国的粮食问题,1996年可以在定购价上微调,以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但以定购粮500亿公斤为准,其中去掉农业税征实100亿公斤,也就是400亿公斤,仅占整个商品粮的1/3,其他2/3的商品粮已经完全放开。但是想从价格上涨来完全解决调动农民积极性的问题,已不适合我国国情,而必须要从深层次上进行农村改革才是上策,具体政策建议如下:
1.深化改革的重点是继续强化农民的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家庭经营可以进一步完善,并可以在此基础上形成不同形式的规模经营。比如,可通过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据1994年统计,全国有近9万个村,9000多万亩土地实行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仅占全国14.2365亿亩耕地的6%。其次,规模并不等于集约,有的搞了,产量没有提高,这是当前值得注意的。我国的农业要适当扩大规模,首先必须把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去,剩下少数人种地。一是要创办乡镇企业,发展二、三产业,把富余劳动力安置好,二是必须实现机械化。而这两个条件,广大中、西部地区还不具备。就全国农村而言,核心是强化生产经营自主权,调动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
2.提高定购价、放开粮价与提高农民收入问题。我国粮源长期偏紧,特别是优质粮的品种,今后更是需求量不断上升。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是关键,而提高粮价是刺激生产的有效办法。据测算,保护价每年提高3—5%,粮食产量可因价格刺激增长1.0—1.3%,应以完全成本加14—20%的利润作为确定保护价的依据。当前,暂时可将保护价与定购价实行同一价格,最好不搞几年一次大调,避免粮价大起大落,可保证农民每年收入有一定增长。但是,提高农民收入仅仅通过提高粮食价格非常有限,一是国内粮价已超过国际粮价;二是粮价是百价之基,会带动相关产品轮番涨价,有个比价复归问题。今后,一是广开生产门路,扩大就业领域。另外,继续发展乡镇企业,转移农村劳动力,使农民增收中来自二、三产业的比重逐步提高;二是要立足整个国土资源,大力发展林牧渔业和多种经营;三是走贸工农产供销一体化路子。国外农业利润的70—80%来自深加工和流通领域。实现农副产品加工增值,增加农民收入,是主要途径之一。
3.通过产业化,把千家万户联系起来,有助于农民进入市场经济。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效益为中心,经济的主导产业按产供销、种养加、贸工农一体化的要求是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的基本思路。这样做的结果,可以形成规模经济。种植业利益低但同多种经营紧密结合,可以形成强大的产业,同加工、销售一起就可增值增效。
4.科技创新与高产、优质、低耗。解决我国粮食生产力持续增长的唯一源泉和推动力是科技创新,只有如此才能使粮食达到高产、优质、低耗,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粮食生产发展的诸多不利因素,提高土地产出率和资源报酬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