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为政之余有雅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3-06
第12版(副刊)
专栏:我喜欢的书

  为政之余有雅兴
王东满
许多人知道李才旺是做行政领导工作的,却未必尽知李才旺还是一位诗人、书画家。我过去也只知才旺的毛笔字写得很好,却不曾真正领略其笔底功力、纸上风韵。最近大型画刊《中华锦绣》推出《李才旺诗书画作品选》,使这位自号“寒石”、“上党墨人”的省府官员,得以一展诗画风采。
凡书画当观韵。这是一条古训。去岁金秋,在省城举办的一个中日书法家联谊会上我曾见过才旺当场挥毫泼墨。记得写了一个大草“神”字,苍劲有力,气韵酣畅,颇耐品味,虽已草得颇有个性,技法上也别具一格,却仍不失古道遗风。《中华锦绣》上选了才旺三件书法作品,两件条幅,一件以八张宣纸书写的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全文。这件洋洋洒洒、一气呵成、古拙而又不失潇洒的数百言行书作品,谋篇设局浑然一体,疏密有致,我以为用唐代书家张怀瓘《议书》中的两句:“风神骨气者居上,妍美功用者居下”,最能说明才旺同志的书法“风神骨气”上的功夫。另外两件行草条幅,一件是书写东坡居士的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件是书写前人论书名句“寒猿饮水撼枯藤,壮士拔山伸劲铁”,笔势既有“快剑长戟森相向”,刚劲波磔之势,又有种超凡脱俗的创意。说明才旺的笔底功力已经到了挥洒自如的境界;同时也说明才旺的艺术观不守旧,尊古而不拘泥于古法古道。艺术作品的生命力不正是源于一个创新吗?
经常与国内外书画同仁切磋技艺是才旺的奢好,但凡遇上书画界的大师名流或者同好,工作之余,言必谈书艺,指必染毫墨,每谈必有受益。近年来他的书法作品不断在省内、国内乃至台湾、香港地区及日本、美国、巴西、澳大利亚等国发表、参展或收藏。宋庆龄博物馆曾永久收藏了他的两幅书法作品,其中一幅还被选入纪念宋庆龄诞辰一百周年百幅书画集,受到许多行家里手的好评。当代书画大师董寿平先生看了他的书法作品,称赞其“有力度,有气势,有气质,很大气……”
才旺的画作我是第一次开此眼福。两件作品都是水墨画,一幅青竹滴翠,一幅雏鸡鸣荫,浓勾淡抹,疏密有致。水墨写意,贵就贵在寥寥几笔,勾勒出一个人人皆可意会、而未必尽能言传的妙境;难也就难在画有限而意无穷。
“艰苦创业十春秋,夯歌声声唱泽州。长街鲜花森森树,平地高耸重重楼。”这是晋城市建市十周年大庆时才旺写的《辉煌十年》组诗中的四句。才旺在做副市长时便有“市长诗人”的口碑。他的工作很忙,尤其现在做省政府副秘书长兼办公厅主任,其忙可以想见,但他再忙再累也不忘写诗习字,有时写诗习字成了他绝好的休息与精神调整。他的诗多是五言、七言古体,内容也多是记写为政为人的抒怀之作。百姓的忧乐时时萦系于怀,自然也就常常见诸他的诗作之中。“十月金秋访太行,欢歌笑语满山庄。卖粮踊跃愁仓小,存款争先喜队长。贫寨翻身换旧瓦,穷哥迎亲伴新娘。客来未酒因何醉,只为山风带酒香。”(《访太行》)既状写了农民脱贫之后的新气象,同时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诗人“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喜悦心情。“为官存正气,从政树廉风。千秋英名在,万代颂包拯。”(《谒合肥包公祠》)则更见诗人崇尚正气的诗怀。才旺的诗古朴自然,有如信手拈来,其中着实“拈”来不少佳句,比如《南京夫子庙遇雨》中“风皱千池水,伞开一街花”,活脱出一副多么生动美妙的雨中街景!可见诗人于“信手拈来”之时,遣词用字也是很用了些功夫的。
“文溪政径两驰名,宦况诗怀一样清。”既为官,又为文,文章政事,大鸣于时者,古今中外,不乏其例。如诗人承信兄所言:“从曹氏、苏氏父子,到毛泽东、朱德、陈毅等,从政为诗,眼界更开阔,思路亦更精深。他们的政治抱负,雄才伟略,都以诗为载体,他们留下了诗歌,也留下了他们对生命的超越。”细数曹氏父子、苏氏父子、李白、杜甫、白居易、柳宗元、王安石、范仲淹、郑板桥等等历代文坛圣手、书画名流,他们倘若不曾有过各自的宦海生涯,仕途坎坷,断乎不会有那么多历久不衰的铮铮佳作问世。此理谅不谬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