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阅读
  • 0回复

还了一桩心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3-07
第11版(文艺评论)
专栏:

  还了一桩心愿
白刃
写完长篇小说《战斗到明天》下部,我像一个肩负重担的登山者,终于爬到山顶,长长舒了一口气。
《战斗到明天》第一部是1948年冬天在平津前线开笔的,1950年夏天写完,1951年初由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政治部出版。出版后正值全国文艺整风,本书撞到枪口上,被当成靶子,遭军内外围攻,主要罪状是歌颂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歪曲工农兵形象,自然主义、人性论等等,连为本书写序言的茅盾先生也受连累,在报上作了公开检讨。但他认为这个题材有教育意义,要作者鼓起百倍勇气把小说改好。
茅公的检讨使我十分惭愧与不安,我后悔不该为了出名而请大作家写序。如果不是他公开鼓励我把小说改好,我可能放弃了。当时政治运动一个接一个,而且都是“靠左边走”,文艺当然也不例外,不按“左”视眼批评家们的意见修改,还得挨棍子!
大约有三年时间,我一边深入水利工地生活,写些反映生产建设的报告文学和短篇小说,一边读书,还到中国作协文学讲习所学习。
在文讲所听了茅盾、丁玲等文学大师的报告,听了教师们讲课,同时在古今中外文学戏剧的书海中游泳,阅读了100多部名著。尽管是囫囵吞枣,可使我懂得一个道理,文学艺术创作有自己的规律,不能跟“左”棍子的指挥棒走。
1956年党中央提出“双百”方针,我鼓起勇气修改小说。根据茅公序言中指出的缺点,吸取一些有益的批评意见,全部打乱重写,保留原作中的主要人物及故事,增加军事指挥员和连队士兵的形象,把场面铺开,将时间缩短,集中描写一次反“扫荡”经过,以此反映山东军民对敌斗争的情景。写了一年多,改了两三遍,1958年由作家出版社再版出书。
新版本印出来,我正在厦门前线。接到出版社的书,立刻给北京的茅公寄去一册,以示我按照他老人家的意见改了小说,没有辜负他的教诲。茅盾先生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回信,勉励我继续写下去,并惠赠一本他的《霜叶红似二月花》。
想不到新版书印出不久,便产生了众所周知的波折。
粉碎“四人帮”之后,电影《兵临城下》重新在全国放映,话剧《兵临城下》和《战火纷飞》也在北京沈阳和一些城市上演。长篇小说《战斗到明天》,于1982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重版,印了十二万两千册。
上面啰啰唆唆讲了许多话,无非想说明两个问题:一是作品一会儿香花,一会儿毒草,一阵子挨批判,一阵子又出来,没有固定标准,只是跟着政治气候变化,太不正常了!对繁荣社会主义的文学艺术十分不利,应该认真总结一下经验教训。二是我这几十年风风雨雨的坎坷生活,居然和《战斗到明天》紧紧连在一起,同甘苦共命运,这是始料不及的。看来,我无论如何得完成续篇,尽力将它写好。原计划写成“三部曲”,所以三次出版的书后,都注明“第一部终”。后来考虑到年近八旬,来日不多,万一哪天阎王爷召唤,书未完成,欠下笔债,留下遗憾,死难瞑目。不如将原定的二三部合在一起,压缩一些篇幅,作为下部,使读者能一气读完,看到敌后军民英勇抗战的全景,了解众多人物思想感情的纠葛和他们在战火中变化成长,也算完成一件任务,没有白吃高粱小米地瓜干,对得起山东抗日根据地的父老乡亲。
由于上一部和这一部书出版的时间距离太久,初版本至今45年,三版本也隔了13年,读过的人恐怕早忘了书中的内容。因此我写续篇中的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都与上部联系作简单介绍,使没有看过第一部的读者,也能从下部中看到每个人物的完整形象,知道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
去年是世界反法西斯胜利五十周年,也是中国抗战胜利五十周年。我很高兴能在这个纪念日子,完成《战斗到明天》这部书,作为一份薄礼,献给抗日战争中英勇牺牲的烈士,献给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同志,献给一切反抗日本法西斯的爱国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