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面向社会天地阔——内蒙古河套大学教改记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12-06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面向社会天地阔
——内蒙古河套大学教改记略
本报记者刘亮明
内蒙古河套大学是国家千余所高等院校中年轻的成员,是内蒙古巴彦淖尔盟于1985年创办的一所地区性职业大学。
十年来,河大坚持改革方向,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只有563万多元就为国家培养了1860名经济建设急需的毕业生,在办学体制、模式、分配制度等方面探索出了一条成功的道路。
实行多渠道投资
河大是改革的产物,是在当地人才状况与经济建设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
80年代初,巴盟的现实是:一方面,每年从当地送出的千余名大中专毕业生只能回来二三百人,且多学非所用;另一方面,大批落榜考生又得不到职业性教育,不能及时将人才转化为生产力。这种状况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发展。
要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服务于当地经济建设。创办河大的设想就这么提出来了。河大的创办者们从改革的思路出发,勇敢地提出,改变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大家事大家办,走多渠道投资办学的路子。
这一办法得到全盟上下的热烈拥护和响应。上至盟领导,下至农牧民,纷纷解囊相助,在半年多时间里,就筹集资金近400万元。1986年9月,在没花国家一分钱的情况下,初具规模的河套大学便矗立在巴盟大地上了。
十年来,河大紧紧依靠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共投入资金1600多万元,其中除每年由区、盟财政拨给的30多万元人员工资,其他经费都来自社会捐赠、委托培训费和学生学费。
办学过程中,河大始终坚持艰苦奋斗和一厘钱精神。十年中,他们一方面通过勤工俭学、义务劳动创收50多万元;一方面把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平均每年生均费只用不足382元,而国家同类学校的生均费要2300元。
按市场需求培养人才
河大走的是一条灵活多变、按市场需求培养人才的路子,突出的特点是:地方性、职业性、适应性。
河大没有固定的系科,只有文科、理工、基础教育三大部构成的三大框架,专业的设置完全是根据当地建设需要随时设置的。原则就一条:地方需要什么人才,就上什么专业,需多就多办,需少就少办。十年来,河大先后办了畜牧、英语、淡水养鱼、工民建筑、财政、金融、农田水利、法律、财会、企业管理、文秘等17个专业。学制有2年至3年的学历教育,也有一两个月的业务培训。
与此相适应的是,河大不多养教员。目前全校只有文、理科基础课教师63名,其他专业课教师全部是从校外聘用的闲置或退休专家、教授。这样做的好处,一是减轻了学校经济负担,避免了师资闲置;二是提高了教学质量。
过去,巴盟地区有70万亩水面,却因养鱼技术人才奇缺而养不起鱼来。1987年,河大设了淡水养鱼专业,两年后为全盟各地输送技术人才46名,从而使渔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
目前,河大培养出的近2000名“永久牌”各级各类专业人才,全部被各行各业录用,有的成为领导干部,有的成为技术尖子、业务骨干,在当地经济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竞争就业双向选择
河大学生在校时,周围人总是感叹:“不知这些娃娃哪来那么大学习劲头;毕业分配时,用人单位的反映是:‘我们乐意要河大学生,他们一来就能上手,而且思想稳定,工作专心’。”
河大校长兼党委书记王登云一语破的:前者是因河大把竞争机制引入分配制度,后者则因河大培养的是实用人才。
鉴于普遍存在的大学生分配难和高分低能状况,河大一开始就以培养高质量适用人才为目标,打破国家包分配的制度,实行竞争就业、双向选择。
与分配制度改革相配套的是,科学地制定招生计划、设置专业。河大的一项经常性的细致工作是,不断向盟信息办、计委和劳动人事部门了解人才市场需求情况,并及时直接与用人单位取得联系,征求对人才的要求。他们的招生计划、专业设置就是在此基础上制定的。
河大建校十年来,毕业生因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过硬的实际操作能力,一直是用人单位的抢手人才,分配工作十分顺利,而且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基本都达到了本人、家长、单位、母校四满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