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获总统奖的母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3-08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获总统奖的母亲
黄晴
在电话中听李静博士谈人生经历,发现了一个有趣的巧合。1989年,她有了自己的第一个孩子,半年后,她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1995年,她的第二个孩子呱呱坠地,同年,她获得了美国总统教授学者奖和总统青年学者奖。对科学家来说,科研成果如同他们的孩子,都是用心血凝结的。因此,在事业和家庭两个领域和两种意义上,李静都是个好母亲。
李静为人做事,有一种母亲式的执著。她的生活经历有着时代的烙印,并不平坦,但她总是认认真真地走每一步路。1974年,她去湖北钟祥县插队,被分配去养猪,每天起早摸黑,打猪草,拌猪食,起猪圈……1977年,她迈入华中师范大学的校门,全身心投入了知识的海洋。1981年,她赴美国留学,当她几乎身无分文地走出纽约机场时,心里好慌,一位中国领事馆的老大姐帮助了她,为她安排,借给她钱,她今天谈起时仍满怀感激。
留学生涯是个酸甜苦辣咸的五味瓶,语言障碍,经济拮据,举目无亲,功课如山,但她都挺过来了。至今,往事只是一句淡淡的评论:当学生时很单纯,并不觉得很难。
李静在美国先上纽约州立大学奥伯尼分校,1983年获硕士学位,后去康奈尔大学读博士,师从198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霍夫曼教授。在李静的一生中,有几位长者对她影响至深,一是她的父母,他们都是华中农业大学教授,一生无悔地执著于高产杂交水稻的研究。李静一直保存着一张《人民日报》关于她父亲的报道,嵌入镜框,珍存身边。另一位就是她的“老板”霍夫曼教授,这位功成名就的教授仍每天奔忙于实验室和图书馆,对事业如醉如痴。李静说:“老板不仅教我知识,而且教给我人生。”
在化学界有个幽默话:“一个成功的合成化学家也一定是个烹调高手。”李静以主妇和母亲的角度反过来说:“我自认为是个烹调高手,所以我去做合成化学家一定成功。”在李静的事业生涯中有过两次重大选择,一次是从理论化学转入实验化学,一次是确定第6族元素的低温固体合成的课题。李静工作所在的新泽西州立罗格斯大学条件并不好,李静笑称是“三最一大”:工资最低,实验室最小,科研启动资金最少,大傻瓜才肯干”,在她的努力下,现在的情况是“四最”:“工作时间最长,承担任务最多,科研成果最大,工资还是最低”。这里面或许有歧视因素,但李静生性不喜欢怨天尤人,她喜欢用自己的努力去改变现状。
李静认为,自己的长处在于能学习别人的长处,在研究中,她注意专业上的最新动态,观察和汲取别人的长处和特点。她认为,自己来美国后最大的改变是提高了社交能力。她生性如其名,文静而温和。刚来美国时,在小组讨论会上发言时声音都发颤,现在,她学会了为争取科研基金而奔走呼吁,学会了在课堂上挥洒自如,学会了在同事间侃侃而谈。她说,生活逼得她重新塑造自己。
李静业余爱好颇多,爱看电影,写诗,打球,有的爱好因工作繁忙不得不扔下了。她遗憾,但也无悔。她发表过中文和英文的诗歌,在美国得过奖,还是国际诗歌协会的会员,这也许是受出过4本诗集的霍夫曼教授的影响吧。作为炎黄子孙,她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上发表了“尽情唱吧”的诗作:“虽然我们不是好歌手,有些歌词也早已淡忘,但我们还是不停地唱啊,只为了心的冲动,为了那抑制不住的千万缕回想。”作为母亲,她对自己的孩子写道:“你可知道,你那甜甜的笑,使妈妈懂得了伟大的母爱,懂得了付出也是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