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对立中的和谐——谈《土里巴人》中的艺术辩证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3-08
第12版(副刊)
专栏:“五个一工程”获奖作品选评

  对立中的和谐
——谈《土里巴人》中的艺术辩证法
刘鸿川张国春
入选“五个一工程”的土家族婚俗系列舞蹈剧《土里巴人》,诞生于名不见经传的宜昌市歌舞剧团。通观全剧,编导者在艺术创作中对于辩证法的运用可谓恰到好处,匠心独具。
通俗与高雅的和谐统一是《土里巴人》受观众欢迎的重要原因之一。土家族是巴人的后代,聚居在鄂、湘、川、黔一带,土风土俗,民情淳厚且别具一格,舞剧表现婚俗系列,属通俗一脉。但是,土家族崇虎,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有强烈的民族感和自强精神,他们勤劳勇敢,质朴善良,向往美好,睿智豁达。编导面对大量的生活素材,几经筛选,反复琢磨,选择了以表现土家婚俗为突破口,但不停留在风俗的眼花缭乱的表层形态上,而是站在时代审美意识的高度去挖掘主题,着力表现一种精神境界,探求人类共通的情感———礼赞爱情、讴歌生命!这样,不仅给婚俗舞剧以如诗如画的韵味,还给风土人情以深邃的内涵。
场面的大小错落有致,造成剧情的跌宕起伏,使人产生不尽遐想,是该剧妙用的手法。根据塑造人物的需要,剧中既有数十人的群舞,其场面热烈,气势恢宏,使整个舞台沸腾如鼎;又有单人舞、双人舞、三人舞的小场面。如《序》中,一组力度强劲的向王天子和盐水女神的双人舞,以高度意象性的造型与舞姿,向人们无声地诉说日月交合、生命起源,随着第一声婴儿的啼叫,即转入群舞,满台生机,充满活力,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双人舞与群舞各具风采,简练、明晰又富于美感。场面反差、情绪反差、甚至灯光照度的反差,大与小、强与弱,都有编导的刻意追求。
虚与实的结合在“骂媒”一章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凤妹明明企望媒婆给自己说媒,当媒婆来到面前,她却虚着端起架子将其拒之门外,煞有介事地数落媒婆达“十骂”之多。媒婆明知凤妹的心意,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反骂凤妹不识时务,佯装生气,拂袖而去,急得凤妹真情毕露,又是点烟,又是打扇,恳求媒婆为自己说媒。这种骂媒人与媒人骂,均出自双方的爱心,增添了观众的审美愉悦,产生了奇妙的喜剧效果,使人忍俊不禁,拍手叫绝。
根据土家族独特的风俗,编导在“哭嫁”一章中,特意安排了大喜大悲、以哭当笑的情节,颇耐玩味。本来凤妹心仪虎哥,心满意足,可偏偏要出嫁时,又号啕大哭,不仅如此,还引来十姊妹同洒伤心泪,大放悲声,岂不令人费解?殊不知土家女出嫁时哭得凶,才反衬出新娘心中甜如蜜。编导正是抓住了这一土家习俗成功地驾驭了这一对矛盾,展示了生活的多姿多彩。
动与静运用得当,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尾声”部分中,在一片“毕兹卡”的欢呼声中,一大群土家男女青年翩翩起舞,群情激奋。洞房里的大床竖起来,虎哥和凤妹“定格”在床中央,这是历史的“定格”,周围是一群子孙后代的浮雕,整个舞台瞬间静止了。观众却从动与静的转换中悟到了躁动,听到了婴啼,感到了新生,看到了人类的繁衍。当群舞再现时,观众猛省:人类在进化。静与动竟如此完美地统一在同一旋律之中,这种神来之笔,令人赞叹。
艺术辩证法为编导们娴熟地运用于文艺创作之中是艺苑幸事。我们期待着更多的成功实践。(作者单位:中共宜昌市委宣传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