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阅读
  • 0回复

《苍天在上》得失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3-08
第12版(副刊)
专栏:艺坛争鸣

  《苍天在上》得失谈
纪文
编者按:电视连续剧《苍天在上》播出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反响。一些地方、一些有关部门相继组织了研讨会,一些新闻媒体也发表了不少评介文章,对该剧的得失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本报现摘录部分专家学者的意见,期望通过这种讨论,使得《苍天在上》这一类反映现实生活和时代精神的影视作品能够更加健康地发展。
顺乎民心合乎党意
王朝闻(文艺理论家):《苍天在上》是这几年来很少看到的好电视剧,看了后很兴奋。不管它还存在着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它的基本倾向我是赞成的。我记得罗曼·罗兰有一段话这么说米开朗基罗,说他全身心地投入到绘画创作中去,脚肿得都脱不下靴子了,只得用小刀把靴子割破。罗曼·曼兰认为这是一种可贵的献身精神。我想我们可以把这样的话用来肯定这部作品的作者、导演等同志。这部作品在这样一个历史时期提出了反腐败这样一个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的重大问题。这是一个关系到社会主义成败的重大问题,党的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很值得感谢。这些年,在某些地方某些小圈子里,为人民服务的原则不仅被人否定,还被嘲笑;而这部作品敢于提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提出做人的原则,坚持真理,服务真理,宣扬真理,普及真理,这样的作品不好,还有什么作品好?
十全十美的作品是没有的。我80多岁了,不是还在不断地修改自己的作品吗?腐败和反腐败这个斗争非常复杂、艰难,《苍天在上》既反映了局部地区存在的封建性,也反映了现在改革开放的商业化带来的消极因素,说明我们的艺术家对现实是负责任的。
孟繁树(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苍》剧顺乎民心,合乎党意。剧作反映的腐败和反腐败都是大胆的,是达到新的高度和深度的,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我认为,一部好的电视剧能引起全民的关注,广泛的认同,一定是体现了时代精神,把握了时代脉搏。《苍》剧写了人民和党最希望办的一件事,最渴望存在的一种精神。苍天在上可以认为是正义、公理在上,也可以认为是人民在上,党的原则在上,党的纪律在上。只要苍天在上,贪污腐败就可能得到制裁。古来有一种“诛心之论”,好的作品所能起到的作用,有时是别的东西所起不到的。这部作品符合每一个正直的中国人的意愿和党的意愿。
杜高(《中国戏剧》主编):电视剧是一门比较年轻的艺术,它有两个优越性:第一是长篇连续性,第二便是它的现实性。实践证明,电视剧更重要的功能是反映人民的愿望,表现现实生活,《苍》剧就是一个证明。这部电视剧的出现会引起更多的电视剧工作者来反映时代的呼声、人民的心声,推动电视剧有一个新的发展。它的成功不是因为它是个破案戏,不是简单地配合反腐败,也不完全是个情节剧,它所具有的现实主义深度,是不能以情节剧来概括的。它最独特的是,透过章台市的案件,比较好地揭示了封建宗法关系渗入了党内和领导层,揭示了深刻的封建性和当代商业化的消极面。
刘扬体(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苍》剧的一个重要的经验就是要重视题材的意义,重视人民群众的情绪、愿望,注意他们究竟在关注什么问题。发掘题材内在的意义,从这儿着手,决定手法、风格和样式,决定从什么角度关照生活。这个作品好看,不完全在情节上,而在于人物有深度。许多人物在权力的网络里失去了自己本真的东西,这是现实的深刻性。这个剧是重大而且十分严肃的。靠什么支撑?最主要还是靠艺术真实。
新的形象新的发现
黄式宪(北京电影学院教授):《苍》剧给我的印象,就是一个难字。作品本身的题材,形象的发掘,都很难。作品最终能出世,难能可贵,是难得的一部力作。近年的作品,我感到存在着一种“三浮”现象:浮躁、浮华、浮浅。突然有一部作品,很朴实的作品,很有现实感的作品,贴近时代的,有新的形象发现的,令人欣喜。这个戏有一个独有的深度,触及了党本身机体的痈疽,表现了党反腐败的决心。从艺术上讲,我认为这部作品也是比较成熟的。黄江北这个代理市长是新的形象,过去很少这么写正面人物,独有一种深度。他有分裂色彩,他的这种分裂性、二重性,是在关系网中出现的。封建宗族关系,进入了党的某个机体,窃取了某个部分的权力,迫使黄江北唱了一出《三岔口》,反腐败的艰难使人民长了智慧。林书记、田曼芳这两个人物也是形象的新发现,写得最成功的是林书记。另外,我不同意“外包装”的这种说法,目前这部戏采取的形式和叙事方式,是这部戏的题材、形象必然的要求、必须出现的形式,不是外加的,只是作者用了一种比较好的情节剧的叙事方式。
田本相(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什么是主旋律?应该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真东西。《苍》剧就回答了这个问题,时代精神,生活热点,都得是从生活深处抓,从生活吸取来的东西,这才能成为真正的主旋律。一个国家的文艺还是需要一点真正的东西,真正警醒人的东西,鞭策人的东西。《苍》剧能把一些艺术家从麻木消沉之中唤醒。它写的那些人物,跟过去写过的不一样,林书记体现出我们自己身上的许多东西,典型化了,人物性格对社会整体把握是有深度的,别开生面的。
彭加瑾(评论家):我赞赏这部作品,和同类作品比较,它的结构更复杂,人物也更复杂,视野更开阔,气势更悲壮,也更艺术化,具有非常大的开创性。剧作把一些不同的类型综合起来写,比如,把情节剧和高品位的写实作品结合在一起,把情节剧和艺术片结合在一起,但它在借鉴情节剧的写法时有些顾此失彼,在刻画人物的质的规定性上,有些损伤。有些生活场面显得不太熟悉,生活厚度还不太够。
既有欢欣又留遗憾
马也(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我是怀着极大的热情来看《苍》剧,对它的期望的冲动与对其不满足的冲动是并存的。《苍天在上》形成“热点”,更多的因素在于选材,或者说更多的在于全党全民对这一问题的共同重视程度而形成的,还不是艺术创作上的成功而形成的。问题首先出在剧作,从现有的故事结构和创意题旨看,3集戏可以完成,可是是什么东西把它扩长到17集?是硬编的、远离生活、远离人物逻辑的虚假冲突、虚假情节和虚假悬念造成的。黄江北与林书记在第2集中就已经达成默契,相互已知对方立场,但在其后却多次发生激烈的实质性冲突;黄与好友夏志远、田曼芳的冲突也全是此类人为假冲突。
故事开场就已明确,章台问题已惊动中央,省委5位常委决定派黄江北去章台解决问题,是“临危受命”。黄江北他们有必要偷偷摸摸地干吗?虚假的而远非真实典型的环境,使情节失去了可靠的基础,也全方位地损坏了人物形象。这个故事不像发生在中国、更不像今天的中国,倒很像过去时代我党地下工作者的故事。人们有理由发问:在这部戏里,党组织到哪里去了?
《苍》剧制作上的粗糙也令人难以忍受,后期配音口型对不上,声源无根据,大大损伤现场感与真实感。全剧“穿帮”之处过多,追杀打斗场面如同儿戏。
栾保俊(评论家):《苍》剧不失为近年少有的好电视剧,但也存在很大的不足。最大的毛病是有很多不合理的情节安排:如市长助理夏志远私自去翻市长黄江北办公室;黄江北在私心支配下为了摘掉自己头上“代理市长”的帽子而违法同意使用不合格的刹车管;林书记随便软禁反贪局长和葛平;田曼芳与黄江北、田卫东的感情纠葛等等,都有使人难以理解的地方。这说明作者对生活仍然不很熟悉,驾驭不了这个主题,勉强写下去,因此才产生种种不合理的安排。我希望作家能真正地深入下去,掌握大量的素材,烂熟于心,然后动笔,一定能写出更优秀的作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