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阅读
  • 0回复

无为种棉有作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3-11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地方经济

  无为种棉有作为
本报记者张振国
安徽省无为县在“八五”期间,紧紧抓住了科学种植、严格管理、利益兼顾三个主要环节,就悄悄地使无为变成安徽省的第一产棉大县,并跃进了全国产棉百强县行列。
讲科学,种田不再“单打一”
无为紧靠长江北岸,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既宜种粮,又宜种棉。但在历史上,这里只种水稻,很少种棉。
“大包干”后,农民从农作物的比较效益中,看到了棉花的潜力,逐步学会了选种、育苗、施肥、防病、套种等一系列科学种棉技术;县政府也从农民的热情中看到了种棉的希望,光是去年,他们就因势利导,开办棉花技术培训班116期,印发种棉技术资料4.2万份,还组织一个庞大的棉花技术讲师团,在全县巡回讲演,使农民有效地调整了农业生产结构,改变了“单打一”的种植习惯。
记者在无为农村看到的种植模式就有10多种。如番茄——棉花——花菜套种;蒜——瓜——棉套种;辣椒——棉花——萝卜套种,以及粮棉轮作、油棉轮作等多种多样的方式,结果既取得棉花丰收,又稳定了粮食、油料、蔬菜和渔业生产。
严管理,卖的全是“清白棉”
“种优质棉,卖清白棉”,是这里农民种棉的准则。
在白茆镇,我们访问了一位种棉能手。他一家三口,承包耕地4.5亩。他采取科学套种的办法,使各项农作物都取得丰收,全年总收入18000元,扣除成本,人均纯收入3370元。由于他家从棉花选种、育苗、整地、施肥、间苗、定株到科学调控长势,都十分严格,所以亩产皮棉高达148公斤。
在白茆收购站,我们看了数百筐即将入库的棉花。在轧花厂,又看了好多个雪山似的大棉堆。接着,我们看了多批棉花收购过程。他们在收购中,一是约时定点收购,不使农民久等;二是密码收购,杜绝“人情棉”入库;三是当面试轧,当场确定品级、长度、衣分、水分、杂质,按等按级计价,分等分级堆放,分批分类加工;四是对外销用户验包验号。看过之后,令人信服:无为棉花,洁白无瑕。
共同富,棉花成了“摇钱树”
“为人民为国家,奔小康种棉花”——在无为城乡到处都能听到这句口号。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李长春说,棉花不仅成为无为的一大支柱产业,还成为国家、地方、农民利益均沾的“摇钱树”。去年,全县收棉60多万担,全县财政收入1.25亿元,其中棉花经营本身所得即占县财政收入的1/3以上。目前,无为正向既定的“511”种棉目标前进。到“九五”中期,全县将确保种棉50万亩,平均单产皮棉100公斤,总产100万担。
“栽好摇钱树,建好棉纺城”,如今,已成为无为人大有作为的共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