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我与艺术木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3-11
第12版(副刊)
专栏:

  我与艺术木俑
鹿耀世
小时候,我们家胡同口有个玩具摊,什么山东的“叫虎”,无锡的“阿福”,北京的“兔儿爷”应有尽有。可这些都是泥的,怕磕碰。相比之下,木制玩具就结实多了。记得小叔曾给我买过一件棒棒人小车,我用绳儿拉着它在胡同里满世界跑时,小木人还滴溜溜转个不停,可好玩了!
成年以后,我才知道,棒棒人是北方民间的传统玩具,多用杨、柳等柴木车制而成,大多为圆柱形,工艺简单,色彩鲜亮,描绘稚拙。画工稍细的还有各式文官武将,寿星老等。这类棒棒人虽制作较粗,但天趣浑成,价格便宜,孩子们十分欢迎。另有一类造型接近“提线木偶”,拼接件多,偏重写实,选料、画工、制作比较讲究,形象大多出自传统戏曲和神话故事,有的还可以由小朋友操作表演。再有,就是只供观赏的格调较高的木俑了。这类作品,造型简洁洗练,只供室内陈设,能够美化环境,陶冶性情。在日本,多数家庭的茶几上,书柜中,多宝格的古董之间,常摆着具有鲜明特色的木俑。它造型夸张,极有神韵。木俑原是人们祭祀时的避邪之物,长沙马王堆出土的随葬品中,即有武士俑、伎乐俑、侍从俑等多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它逐渐演变为供观赏的工艺品。日本木俑有重彩、淡彩两种风格。重彩绘就的浓郁鲜艳,看上去十分醒目;淡彩勾描的柔媚恬淡,品起来余味无穷。常见的有扇形、樱花、富士山等日本传统图案。为了裸露天然木质纹理,有些木俑并不上漆,这就类似日本某些建筑的梁柱门窗,为使人时时有贴近自然的素朴宁静的感觉,完全保持原木的色调一样。
近几年来,我吸收了日本木俑和中国车木玩具的造型特点,研制出一批新型的供观赏的车木工艺品。这些作品采用质地坚硬,花纹细密的苦梨、山榆、牛筋等小杂木,以抽象夸张的写意基本形替代了常见的琐细写实的基本形。虽然是没有拼接件的“一根棍”式造型,但由于高矮、粗细及轮廓的巧妙变化,丰富了欣赏者的想象,平添了作品的神韵。收到了以简胜繁,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福娃”是个圆圆的胖墩儿,只绘出小小刘海儿,一对笑眼儿,一个红唇儿和一件红兜肚儿。上面写黄色“福”字。兜肚儿也可绘鲤鱼图案。女孩儿可绘莲荷或腊梅图案。“书法人”,面部如凝神遐想,下面书行楷“长安”、“静思”等,如是莞尔一笑,可书“清风”、“喜神”、“吉祥”等。有的再配以简洁的装饰图案或肖形章、警句章,情趣盎然。具体描绘,装饰手法可不拘一格,如两眼可绘成丹凤形,杏核形,月牙形,腰豆形多种。绘画俑则选用梅兰竹菊等图案和篆字章。现代木俑的诞生,不仅填补了工艺美术园地的空白、美化了人们的生活,而且对充分利用山区林区小杂木资源及开辟广阔的国内外市场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