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虎妞下台的尴尬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3-11
第12版(副刊)
专栏:习水杯文艺短论

  虎妞下台的尴尬
商正
虎妞,是老舍先生名著《骆驼祥子》中的一个人物,棱角突出,个性鲜明。杂处于市井五行八作之中的虎妞,虽为“妞”,却颇有几分“虎”气。作为女儿家,她对祥子有着过多的温柔和妩媚;作为从小在车厂中泡大的丫头,其性格中又熏染了些许狡黠和痞味。虎妞的这一典型性格,亦只有在土混混出身的刘四爷这个旧社会霸道的车厂头所营造出来的“人和”车厂这一典型环境中才能产生。
虎妞,作为“这一个”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只有在舞台创作的规定情境中,在特定的人物关系中,才能创作出艺术氛围,才能展示这个角色的艺术魅力。换言之,虎妞这个艺术形象,只有在《骆驼祥子》这个剧中,其角色的典型性格和言行举止,才有艺术价值,才有艺术生命,才能感染人。反之,离开了剧本中的规定情境,离开了艺术创作的舞台,离开了特定的典型环境,那么,虎妞“这一个”的典型性格和言行举止,不仅不能感染人,反而使人觉得怪诞和可笑。无论是多么出色的演员,被综艺晚会的导演安排在观众席中去演脱离剧情和规定情境的虎妞,面对着始终不能进戏的观众,双方都是一种尴尬和无奈!
不幸的是,这种尴尬和无奈,近几年来在我们的文艺舞台和电视屏幕上不时出现。这说明,一些从事导表演艺术的人,包括一些名家,在导表演艺术的理论和实践上,还存在着盲点和误区。
“虎妞下台”之类的导表演负效应是,观众有时分不清演员到底是在创作角色还是在表演自己?此举不仅对演员和角色是一种伤害,对观众亦是不尊重的,更谈不上观众与演员心灵融通和艺术上的创作和欣赏了。
时下,这类“虎妞下台”式的导表演手法,在一些综艺晚会上似乎已经“程式化”了。
一些导演们喜欢把演员“导”下舞台:无论歌的内容是悲是喜,歌者走下台来,与这位拉拉手,与那位打个招呼;小品演员脱离了剧情,在观众席中出个洋相,抖个笑科;甚而,舞台上的“领袖人物”,装模作样地接见一下台下的观众……
“没有规定情境就没有行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语)任何行动——表演,都要有规定情境,离开了规定情境,表演就不存在了。这既是导表演的基础,亦是导表演的常识。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创作手段需要不断创新。但,任何创新都要遵循艺术创作的规律,背离了艺术创作的规律,其结果准是不伦不类,只能是“滑”艺术之大“稽”。
再不要叫“虎妞”们“下台”去尴尬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