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优先发展重在落实——代表委员谈科教兴国让科技教育和经济联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3-13
第1版(要闻)
专栏:世纪之交话蓝图

  优先发展重在落实
——代表委员谈科教兴国
让科技教育和经济联姻
让科技教育和经济联姻
人大代表、北京市太阳能研究所副所长过慧芬说,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科研单位要将自身发展与国家宏观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趋势结合起来,把自身的人才、技术优势与国内外的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积极探索技工贸一体化道路。
科教兴国,关键在人才。天津市市政工程勘测设计院副总工程师朱兆芳代表认为,经济要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也就是如何把科技体制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有机地结合,形成协调发展的优势。因此,加强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势在必行。提倡有条件的企业资助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进行技术开发、联合办学,这样不仅可以加速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进程,而且可为企业培养储备大批优秀人才。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王选委员建议:国家应有重点地扶植一批有自主创新技术能力,并能进入国际市场的高新技术产业。另外,国家还应保护处在萌芽期的国内科技产业,政府部门和事业、企业单位使用国家拨款或银行贷款从事技术改造采购设备时,要优先考虑国产设备。
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赵伟之委员根据九三学社对全国14个省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情况的调查,认为我国目前科技对农业增长的潜力很大。赵伟之强调,我国目前农业科技推广队伍流失严重,许多地方农技推广体系资金奇缺,必须立即着手解决这种“线断、网破、人散”的问题。
立足于培养跨世纪人才
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研究员郭肖容认为,现在的科学家们都是五六十岁以上的人,从“九五”计划看,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存在着断层的问题。因此,“九五”期间应有意识地加强培养学术带头人。对优秀科教人才的培养,应有一个非常细致的传、帮、带过程,使他们具有良好的作风与修养。
人大代表、黑龙江省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文教助理尤玉镯(赫哲族)、广西南宁市园湖小学高级教师郑金妹代表、南宁市新阳路小学教师潘桂安代表认为,科教兴国要考虑方方面面,尤其对经济文化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要有所侧重。
政协委员、天津教育学院教授王福重谈及中小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时,温和的声音里不无忧虑。她说,中小学时期是造就人才的关键时期,要把对学生素质品格的培养、锻炼有意识地贯穿在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以训练、锻造学生们在激烈竞争中具有的必备素质。
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壮族自治区教委副主任甘幼玶,人大代表、浙江省瑞安市城关镇红旗小学高级教师陈娟玲,对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极为关心。他们说,“九五”经济要更上一个台阶,各行各业对劳动者素质有了更高要求,同时就业门路也更宽广,是进一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时候了。用不到两年的时间培养出高级实用人才,既适应社会现代化生产操作的需要,又避免了人才浪费,还有助于改变“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上大学是唯一出路的观念。
人大代表、北京市第十一中学特级教师王碧霖和北京朝阳区沙板庄小学高级教师凌爱宜代表认为,必须加强基础教育。现在,国家对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义务教育投入不够,中小学经费严重不足;再一个是一些地方拖欠教师工资问题;还有就是流动人口中的失学孩子问题等。如不采取具体措施解决这些问题,科教兴国战略就落不到实处。
实施科教兴国,政府的作用不容忽视。人大代表、南京市市长王宏民说,政府首先要科学决策,着眼于在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个领域中培育优秀的跨世纪人才,加大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力度。政府要创造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条件和环境,引导和扶持企业主动利用科技成果,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经济效益,要培养企业在这方面的“敏感度”。政府要给科技人员创造宽松环境,给予科技人员和企业转化科技成果的优惠政策,在全社会形成振兴科技和繁荣经济的浓烈氛围。
开展重大战略措施探索研究
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何祚庥委员、中央党校教授龚育之委员认为,当前要从战略的高度,结合我国的自然条件、资源分布、生态环境、人口状况、科技力量,以及国际局势等具体情况,立足于当代科技的发展,推出在我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科技战略措施。举例来说,农业是我国发展的最薄弱环节,滴灌农业的建立和发展就是值得关注的一项,它不仅能大幅度节水,还能使各种作物大幅度增产,对于华北、西北干旱地区,极为适用,并能减轻“南水北调”的压力。
实施“科教兴滇”,是云南代表团热烈讨论的一个话题。人大代表、云南省省长和志强认为,要把教育和科技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到2000年,云南要在70%人口的地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在30%人口的地区普及六年义务教育,使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10%以下,提高人口素质。另外,要依靠科技实现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重点抓好优势产品规模开发为主的企业技术改造;全面实施18项生物资源开发等八大科技工程。
人大代表、福建农业科学院研究员谢华安说,我国人口增加和耕地减少的趋势一时无法逆转,粮食生产依然是头等大事,这就要求农业科研院所再出大成果。然而现在农业科技投入不足,资金投向也不合理,有些承担国家科技攻关任务的科研部门经费难以为继。建议建立一套农业科研成果的社会补偿机制,形成科技与生产的良性循环。因为农业科技成果比较特殊,效益都给了农民和国家,科研人员无法得到回报,影响出成果的速度。
本报记者李建兴、陈杰、王斌来、郑德刚、刘大保、杜英姿、任维东、严冰、董伟、蒋建科、赵京安、董洪亮、张祝基联合采写。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