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要重视语言的健康和规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3-13
第4版(要闻)
专栏:人民论坛

  要重视语言的健康和规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语言文字进入了一个异常活跃的时期,各种积极的变化使汉语更加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新的社会生活的需要。但在这一变化过程中,社会语言生活也出现了若干不良倾向,比如:以崇洋为先进,以粗鄙为潇洒,以奢糜为荣耀,以复古为高雅等是非混淆、美丑颠倒的现象,对祖国语言的纯洁和健康造成了污染和损害。
一是洋化。某些企业和产品,本来与外国毫无瓜葛,其命名偏要追求洋味。有些所谓洋名,不仅中国人不懂,连外国人也莫名其妙。在公共传媒和某些影视中,也出现了不管是否需要,随意以外文代替汉语固有词语的现象;或生搬硬套欧化句式,堆砌外来术语,成了西化的“玄言”或“玄文”。
二是粗俗化。在社会交往中,一些人出言粗俗,多有脏话。有些语言垃圾已出现在某些文学和影视作品之中,甚至以粗俗而费解的词语来作书名与片名。
三是封建化。在服务性行业和日用消费品的命名中,帝皇后妃、王霸豪绅之类的词语占有不小比例。在街市之间多见这类招牌,使人不禁要问:有关的注册管理部门究竟还讲不讲一点政治?为什么现在还要鼓吹过去封建贵族奢侈糜烂的生活方式?
四是文理不通,故弄玄虚。这种现象在论文与散文中已不乏其例,而尤其多见于通俗歌曲的歌词,往往前言不搭后语,上句不连下句,还装出一副似有“生活哲理”而“情真意重”的样子,实际上却不知所云。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把混乱不通的言语输入人的大脑,会影响人的思维训练;把秽言脏语输入人的大脑,更无异给人的精神世界装进垃圾。上述不良现象很不利于人文素质的提高。
除了上述不良倾向外,语言文字的规范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一些地方推广普通话不力,一些影视作品、文艺演出滥用方言,刻意模仿港台腔。滥用、错用繁体字,写错别字和读错字音等现象不仅在一般场所,就是在正式传媒和出版物中也屡见不鲜。
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是爱国主义的重要表现。几千年来,汉语汉字一直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纽带。语言的混乱和污染,有损于国家的尊严和民族的形象,对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凝聚力起着削弱和腐蚀的作用。过去,帝国主义者侵占了殖民地,总要强行实施语言同化,以达到使殖民地人民在文化和思想上归化宗主国的目的。这应当使我们从反面领悟到坚持语言统一、维护语言纯洁,对继承民族传统、保持民族特性、维护国家主权是何等重要。
语言文字是精神文明的窗口。我国历来就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继承民族优良传统,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义。纯洁语言环境,建设语言文明,对提高民族素质,扭转社会风气,培养“四有”新人,都有重要意义。
此外,还应看到,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和先导工程。这方面的工作出了问题,就会拖整个现代化建设的后腿。
当前语言文字应用中的各种问题,早已引起各界群众的不满,要求治理整顿的呼声日益高涨。为此,我们建议:党和政府的各级领导要把语言文字工作真正列入议事日程,要建立健全语言文字工作机构。新闻、出版、文化部门要在净化语言环境、促进语文规范方面负起重要的责任。幼儿园和各级各类学校要加强和改进语文教学,使学生树立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语言文字研究工作者要强化为社会服务、为现实服务的意识,把语言文字的应用研究摆在重要位置。有关部门应尽快制定、颁布语言文字管理条例和语言文字法,把语言文字的应用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为了唤起全社会的重视,建议在1996、1997两年,连续在全国范围对语言文字使用的不良倾向和混乱现象进行清理,为纯洁祖国民族共同语而奋斗。
(此文摘自金开诚、李汉秋、蔡义江、黄景钧、汪东林5位委员在全国政协八届四次会议上的联合发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