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不能,还是不为?——海埂走笔(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3-13
第8版(体育)
专栏:

  不能,还是不为?
——海埂走笔(中)
本报记者汪大昭
沸沸扬扬的全国足球甲级队体能测试,在今天下午公布成绩后告一段落。随着98%的球员过关,测试“上岗”的作用似乎逐渐削弱。不仅本年度的测试告一段落,整个测试制度的实行都可以告一段落的说法,正在海埂基地内悄然形成一种民意,尽管此种态度尚不强烈,也不确定。
在教练员当中,上海申花队的徐根宝是主张坚持测试的,其理由是“提高技术水平的愿望不会在短期内实现,只有从体能上争得一点优势”。测试12分钟跑那天,申花队16名队员在起跑线上抱成一团,大喝一声,以壮其志。但徐根宝说:“申花队12分钟跑并非不成问题,因为我们的指标自定为3200米。”这个指标比中国足协的规定高出100米。这次包括范志毅、成耀东在内的好几人只跑到3100多米。
更多的教练员采取了识时务的办法。他们赞同强化体能训练,但训练的内容和方法怎样确定,好像由不得半点“自选”,只好考什么就练什么。一位老资格的甲A教头说:“测试之后,我们还得费很大力气练体能,那是结合队里具体情况和战术要求的体能训练。”话语中流露出对现行体测项目和方法的否定。
测试制度实行了三年,仍未取得共识。有些球员苦也吃了,测试也过了关,却总品不出强化体能的甜头。应当承认球员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天津三星队的高飞在12分钟跑时异常艰难,却以平均成绩31秒98名列所有测试球员折返跑之冠。但是,心理障碍普遍存在。许多球员跑完最后一步倒地不起,作极度痛苦状。而广州太阳神队引进的外籍球员爱默生却像田径选手冲刺时那样高扬双臂,兴奋地围着场地高叫。“老外”有体能基础,无心理负担,跑时十分尽力,跑完也说“很困难”。他们毫不隐讳来中国就是要踢球,踢球需要体能也就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80年代初期国家队左边锋沈祥福从日本归来,看到测试的场面,直为那些“困难户”着急。据说,沈祥福当年12分钟能跑3600米,90分钟比赛平均脉搏数为每分钟160次,而那时队里从未拿12分钟跑当作攻关项目来练。
好几支甲A队伍都搬动了田径队的中长跑教练,延边现代队甚至请来培养过奥运会马拉松冠军的韩国教练。有人在练跑的技术,有人在琢磨“考”的窍门。北京田径队教练毛翼轩说:“现在的标准对足球队队员来说,略加训练,都应当及格。”问题的关键在于“非不能也,是不为也”。体能测试制度的设立,意在使球员养成练体能、保体能的习惯。可惜,足球职业化推行到今年,希冀在短时间内走捷径,把下降的体能迅速提高到及格线的还大有人在。也许,这正是测试制度继续存在的理由。(本报昆明3月12日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