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阅读
  • 0回复

产品质量面面观——从1995年抽查结果看我国产品质量状况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3-13
第9版(读者来信)
专栏:调查与思考

  产品质量面面观
——从1995年抽查结果看我国产品质量状况
关于产品质量问题,国务院有关领导非常重视,作过一系列指示,国家技术监督局也不断加大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和后处理力度。实践表明,这些措施都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是我国政府对产品质量实施宏观调控的主要措施之一。由于采取突击抽查方式,由依法设置或依法授权的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直接到生产、经销企业或用户处按规定抽取样品,进行检验,因此,其结果能较为客观公正地反映产品质量的实际状况。
(一)
1995年国家共抽查5288家企业生产、经销的185类6713种产品,合格5061种,抽样合格率为75.4%,较上年提高5.6个百分点。全年4个季度的抽样合格率分别为65.9%、77.7%、73.6%和81.0%。
抽查结果表明,我国产品质量总体水平呈上升趋势。具体情况是:
农业生产资料产品质量有所提高;冶金、化工、纺织、机械、建材行业产品质量较好;电子、煤炭、邮电、消防行业产品质量问题相对较多;国家重点监控行业产品质量较稳定;国有企业产品质量好于集体企业和乡镇企业;大型企业产品质量好于中小型企业;私营(含个体)企业产品质量问题突出。
抽查结果还表明:上海市、天津市和安徽省产品的抽样合格率较高,分别为82.1%、81.2%和80.8%,而山西省、河南省产品的抽样合格率最低,分别为61.8%、69.5%。另外,一些产品出现的质量问题呈现地域性的特点。如1995年第4季度的抽查结果显示,浙江省的微型泵质量最差,产品抽样合格率仅为2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2个百分点。尤其是作为浙江省微型泵最大生产基地的温岭市问题更为突出。河北定州市的轴承、河南荥阳市的化学试剂的质量问题也较为突出。
(二)
产品质量问题是技术与管理问题的综合反映。不合格产品的产生一般都不是单一原因的直接结果,而是多种原因的综合产物。因此,系统、全面地分析造成产品质量问题的原因,关系到能否彻底杜绝或降低不合格产品的产生。归纳起来,造成我国产品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有:
企业内部质量管理滑坡。1995年抽查中发现,一些企业撤消或合并了检验部门,计量仪器超期使用;部分企业还存在质量管理松懈,工艺纪律涣散,现场管理混乱,外购外协件、零部件加工以及整机装配出厂等不进行严格检验,新工人上岗不进行培训考核等问题,影响了产品质量。据对全年国家监督抽查中1652种不合格产品进行原因分析,管理不善的因素占81.5%。
部分企业产品质量提高速度尚不能满足国民经济不断发展的需要,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相当差距。如开式压力机行业,七八十年代的中高档水平产品只占总产量的7%左右。碾米机自70年代统一定型生产以来,没有进行过任何大的技术改造,产品主要性能指标已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一些产品的标准符合率不高。抽查中发现,企业按低于推荐性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组织生产的趋势上升。以内燃平衡重式叉车、给水用硬聚氯乙烯管材、管件和高铝砖等3类产品为例,共抽查78家企业的114种产品,其中72种产品的企业标准低于推荐性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占抽查产品总数的63.2%。
还有一些企业缺乏基本的生产条件,技术装备落后,职工素质低,技术水平差;一些村办和个体企业根本不具备起码的生产条件,粗制滥造严重。
(三)
尽快提高产品质量,是企业生存的需要,也是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
建立有效的市场竞争机制是提高产品质量的关键。没有市场竞争和健全的市场竞争规则,既不能有力地推动企业以提高产品质量为中心的创新过程,又会给大量劣质产品提供肆意滋生的土壤。形成统一和完善的市场体系,应包括3个方面:一是市场体系要完整;二是必须打破部门和地区分割;三是市场运行规则比较健全,市场机制能充分和有效地发挥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不断增强,政府必须通过市场——竞争——质量的思路,紧紧围绕市场需求来抓质量,这就要求必须尽快建立健全我国有关产品质量的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规范和约束生产、经销企业的行为。
企业经营机制的根本转变,是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条件。必须加快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和企业经营机制转换,使企业真正走向市场,通过市场竞争淘汰劣质产品和落后的企业,把产品质量与企业的自身利益和盈亏责任紧密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才能成为真正的企业,才会有强大的参与市场竞争的经济动力,从而真正重视和努力提高产品质量。
建立和完善适应我国市场经济要求的质量标准。随着现代工业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发达国家都相继建立了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内外贸统一、完善的质量标准体系。而我国的质量标准体系却仍在改革探索阶段。如何建立一套与我国经济水平相配套又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质量标准体系,已成为我国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不能只停留在达到标准和提高符合率上,而要在产品的结构、功能、款式、外观、包装、装潢、销售服务等方面不断去改进和提高,以适应市场和用户的需求。同时,通过鼓励企业积极采用国际先进的质量标准,去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多创国内、国际名牌产品,从而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强化政府对质量的宏观调控职能,完善全社会的质量监督体系。提高产品质量的手段不外乎两个:一是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解作用;二是通过政府的宏观管理和调控,引导和督促企业加强管理,提高质量。
当前,强化质量监督工作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加强监督抽查方式的针对性、超前性和突击性;二是强化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力度;三是完善质量监督反馈制度、公布制度和后处理制度;四是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路,不断探索监督检查新形式。
国家技术监督局宣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