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阅读
  • 0回复

大年踏雪深山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3-13
第11版(文学作品)
专栏:

  大年踏雪深山行
林思翔
大年初二,闽东出现历史上少见的寒冷。白雪打在树上,旋即化成雨点落在地面,形成树上飘雪,树下洒雨的罕见景观。大地寒凝,周天冻彻。“山上的搬迁贫困户,都搬进新屋过节了吗?”“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感,驱使当地的地、市两级党政领导驱车向深山进发。
通往山里的路,显得异常冷清。整条路上,只有这一部面包车在环山绕行。雨雪的洒淋,像给路面注入粘合剂,把路面的沙土凝聚成石块。车子挨着峭壁旋转上升,碾压声像是敲打地鼓一样雄浑。往日令人心惊的深壑,此时因有了雪雨的遮挡,倒添了几分朦胧美。掠过车窗的民房,屋顶厚厚积雪的瓦面与雪水消融的瓦沟,像高山低谷一样反差强烈地展示在人们面前。最为壮观的当数积雪的远山,犹如一尊尊横空出世的蜡像,使难得见到大雪的南国民众大开眼界。
当我们在怡情欣赏雪景,车子已拐到光荣村村口。这是深山里农家比较集中的一个村落。200多户人家,聚居在树林苍郁的四围山色下,加上春节里家家贴上大红的春联,绿树红门相映照,显得是那样的安宁、祥和。当领导们进村时,老百姓放起了噼里啪啦的鞭炮,这喜庆的鞭炮声,既是对前来拜年的领导们的欢迎,更是对前几天新迁入该村的16户农民兄弟的祝贺。因为,这16户新村民的到来,给这个原本“光荣”的村庄增添了一份光荣。
原来是这样:这个村由于在山区中算是条件较好的一个居住点,被当地政府定为“造福工程”安置点。“造福工程”这个闽东特色的福利专用俗语,指的是把居住在山脊山坳单楼独户的贫困农民搬迁到相对集中的村落,并帮助他们脱贫致富。这个村去年确定要把分散在各个山头上的远离这里数里远的16户贫困农民搬下来,让他们摆脱孤寂的生活,享受大家庭的温暖。经过三四个月的努力,选址、征地、备料、砌墙、上瓦,政府给政策,给补助;村里给方便,拨地、让田;群众给支持,帮工、献料,使16座砖瓦房年前全部盖成,并做到水电路三通。
当领导们走进搬迁户张步华新屋时,大厅中乔迁贺联还散发着浓郁的墨香,这个六口之家过去住在山顶上一座四面土墙八面通风的破屋,如今搬进了宽敞明亮的一厅三室,当领导问他住得怎么样时,这位老实巴交的农民连声说:“太好了,太好了,全托共产党的福!”搬迁户张仰增的大门口贴了一副大红的对联:红星高照平安宅,富贵常临积善家。他说,共产党就是高照百姓家的福星。在搬迁户汤华英家,这个丧夫特困户几天前刚从高山顶上迁入新居,此时她正和孩子们在灶前忙着蒸饭、煮糕,灶台上还摆着大块的猪肉。从她那堆笑的脸上看得出这家人的春节正过得有滋有味。当了解到她因缺劳力目前还有些困难时,领导们又给送上了“红包”和衣物。离开她家时,她反复交代她的儿子要好好读书,长大后为国家做事,来报答共产党的大恩大德。闽东地区1993年以来实施“造福工程”,三年共有贫困户25000人从单楼独户迁到相对集中的村落,政府还采取措施,帮助他们发展生产,他们中除当年搬迁户外80%脱了贫。该地区打算今明两年再搬迁25000人,实现五年造福五万人的目标。
地市领导走家串户地慰问看望,像一股暖流在村里涌动,温暖着老百姓的心。他们张家进,李家出,不断有东家叔西家婶加入这个行列,以至人流越来越大,乃至走到村口临离开时,从村头到村尾像游龙似的全站满了人。尽管雪雨还在稀稀疏疏地飘忽,人们或放鞭炮,或行走,或目送,越聚越多,久久不散。面对此情此景,我站在村口回眸,心头不仅默诵起自己有感而发的不工整的即景诗:“天地虽寒冻,居室却温馨;人心都有情,百姓最知恩。”在串串的鞭炮声中,面包车满载着深山小村丰盈的情感,欢快地消失在逶迤的山道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