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运河夫妻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3-13
第11版(文学作品)
专栏:

运河夫妻船
王蓬
儿时读历史,便知隋炀帝沿运河下扬州的故事:龙舟锦旗招摇百里,文武百官尽皆护驾。所到之处,当地官绅争相邀宠,一日三餐肉林酒池,所征纤夫十室九空。名媛美女、笙箫长歌,耍够皇家气派,也播下灭亡祸根。唐太宗“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名言即由此得到启迪。日后才有“贞观之治”的壮举。
眨眼功夫,千把年就过去。一切都“俱往矣!”运河久历沧桑,全盛时期南起杭州,北达北京;沟通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就实际功用,远胜长城,那是防御,这却是沟通,既灌沃野,又飞樯帆,在元、明、清时所起作用,不亚于今日京沪线或大京九。
但是目下多所淤塞,真正正常售票通航仅只在苏杭之间。且航班安排极佳,黄昏由苏州起航,只需一夜,次日清晨便到杭州。所以无论公务、旅游、经商均愿乘此轮。客轮可乘百人,舱分四等,皆有床位,三轮一队由机动船只拖行,颇逶迤壮观。
许是运气,我购得船舱正在首轮船头,视野开阔,正好饱览运河风姿。驰离苏州,已是苍茫暮色,有城市霓彩、喧嚣伴着火车汽笛传来,绝无寒山寺之悠扬钟声飘荡。
次日早起,晨曦中运河及两岸原野浮着雾岚。迷蒙中,细观运河宽约三四十米,基本成直线在水网平原穿越。沿途村落稠密,城镇相连。每有河汊必有附近村落相通。但过城镇,河埠必耸巨牌:收购蚕茧。足见运河早给江南带来蚕桑之利。
天色略明,运河船舶像突然冒出来般骤然增多,颇像城市清晨各类车辆一齐开上马路,顿显拥挤。这些船只大都由柴油发动机启动,船只大小由马力大小决定,就像北方乡村土路奔驶的各类车辆,所不同的北方乡间车辆大都一人驾驶。运河中的船只则注定是一男一女,夫妻相伴。妻子站在船头,一手举面小红旗,给在船尾驾驶柴油机的丈夫指引航向。另一只手则拿着一只轮胎,每当船只有相撞危险的当口,妻子眼明手疾,一方面挥动小旗告知丈夫及早转舵躲避;另一方面则及时用手中轮胎隔挡,水波动且有让劲,轮胎亦柔软,不至于碰坏船帮。有几次眼见数船相遇,但都被前后配合默契的夫妻躲开,化险为夷,有惊无损。于是便引起我对这些闯荡运河的夫妻船的关注。
驾船的夫妻大都二三十岁左右,正是创家立业的当口,有些中舱还带着床铺粮米,锅碗瓢勺,用绳子拴着孩子,以船为家,运河便是庭院,也是她们生活的航线,长年奔波,四周的景色再引不起她们的兴趣,只是全神贯注地干着营生。尤其妻子始终站立船头,初冬天气,河风猎猎,寒气袭人,单只包块头巾,冻得满脸乌青;后边的丈夫呆在隆隆震响的柴油机旁,一身油污,满脸倦容,看去十分辛苦。
夫妻船大都以运输砖石、水泥、石灰、钢材为主。这也与北方农民运输相仿,承担着城镇建设不可或缺又最笨重的材料。
这天晚间雾大,船慢晚点,途经余杭,日升已高,这是杨乃武与小白菜的家乡,因有上下旅客,船停码头约半小时,有机会与夫妻船主交谈:“干多少年了?”
“总有七八年吧。”
“自己的船么?多少马力?”
“私家的船,24的柴油机。”
身量不高还显精干的小伙讲他开始是手摇舢板,后来购了条小机动船,去年又刚换条大的,能载5吨货物,每趟正好拉一万块砖。全靠夫妻俩自装自卸,10吨重量便统统压在看去并不强健的小夫妻肩头,其艰辛让人感叹。说江南的繁华,林立的楼房就是他们用肩膀支撑也不过分。“这么辛苦,一年能挣多少?”
“听着也不少,河管费,船管费,乡里村里,七扣八扣,能剩万把块就蛮不错的。”
说话间,运输船队启动,妻子赶紧举小旗拿轮胎站立船头;丈夫也双手把舵坚守岗位。我们的客轮也正鸣笛,前方已是运河尽头杭州。
一个夜晚与半个白昼,领略了京杭大运河的风采,也留下了运河船上夫妻们艰辛忙碌的身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