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阅读
  • 0回复

画中亦足赏青春——张仁芝其人其画印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3-14
第11版(美术)
专栏:画坛人物

  画中亦足赏青春
——张仁芝其人其画印象
岸柳
拜访著名画家张仁芝,我们首先想到了荷,因为他对荷情有独钟。“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荷是一种意境,画荷也是一种意境。在他的笔下,宁静的荷总是捕捉着一种清新的动感,空灵淡雅,富于诗意,给人一种或朦胧美,或残缺美,或韵律美。尤其那夏日骄阳,红荷似火,灼灼生辉,不禁使人想起“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千古名句。
艺术是艺术家情感的凝聚,心灵的回响。从他的荷花里,可以让人感受到画家温文尔雅的性格和内心的追求。当我们走近他的时候,更印证了我们的感受。在他的新居里,我们与之交谈,深感他为人朴实谦和,淡泊名利。他告诉我们,现在终于可以摆上一张画案,安上一个画板,还有两个书柜,可以静下心来画画了。他说,艺术家的职责和贡献在于创造真正的艺术品,让人们从中去感受真、善、美。他要用画笔创造出一种纯静、宁静、安静的理想境界。
张仁芝1935年出生于河北兴隆书香门第,自幼受父兄影响,酷爱书画。1953年考入中央美院附中,开始接受西式写实技法的严格训练。1957年入中央美院国画系,师从蒋兆和、李可染、宗其香、李苦禅诸先生学习人物、山水及花鸟画。1962年毕业后,来到当时的北京中国画院,入青年画家研修班继续学习三年,其间,在秦仲文等先生的指导下,系统临摹宋、元、明、清山水画。这时期对传统艺术系统地学习和研究,对他后来的山水画创作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1965年,张仁芝成为北京画院的专业画家,开始了上下求索的艺术创作之路。
欣赏张仁芝的山水画作,给我们的突出印象是他极善于以灵动、秀逸的线条结构画面,用线来表现节奏、韵律,将繁杂的表象世界凝铸于简练的笔墨之中,笔法细劲流畅,格调隽永清新,富有生气和活力。画面既保持了自然景象的生动性,又具有强烈的形式感。
风格是艺术的生命线。以淡墨细线来结构画面而又没有虚空、柔弱之感,却能构成一种浑然的整体意象,这一点极为不易。而更为难得的是在隽永清新的形式背后,却透溢出一种宏阔、劲健的美。这完全得益于他近年来对中国画的独特语言——线条的潜心研究,进一步调动了线条的艺术表现力。近年来,线条在他的作品中一直扮演着主要角色。无论大景小景,山石林木,都以相对均匀的淡而细劲的墨线勾勒,再稍加皴染,很少用大泼墨或层层厚积,而是小心翼翼,在淡和细微上下功夫。这样,就呈现出风格的清隽淡逸,愈来愈明确地找到了自己的艺术方位,在当代中国画坛上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面貌。
张仁芝的艺术修养是深受李可染先生影响的。交谈中,他常常引用恩师李可染的教诲:“画家应像从另外一个星球来到地球上的人,对描写对象要永葆热情和新鲜感”,“画家要读好两本书,一是生活一本书,一是传统一本书”。长期以来,他正是遵循老师的教导,注重深入生活,从写生入手,摄取自然之魂。但他深知,“不同才有价值”,艺术上没有个性的画家是不可能自立于艺术之林的。在后期他着意修炼线性笔墨结构,强化主观感受和意想成分,逐渐跳出写实的模式,从而与老师的以积墨为主要方法的浑厚画风拉开了距离,形成自己的风格特色。在画家的书柜里,摆放着几十部中外名家翰墨集。张仁芝说,他要认真学习研读这些丹青经典之作,吸取各家之长,为己所用。他求变、求风格的独立,但从不想一蹴而就。他重视探索,但从不放松积累。那些简淡飘逸的线条,常常给人一种从容不迫又十分精到的感觉,这不仅仅是技法修炼的结果,也是画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长期积累的画外功夫所致,它集中体现了画家的情趣、气质和修养。如今,他的作品经常参加国内外的艺术展览,屡屡获奖,并为美术馆、艺术博物馆、收藏家广为珍藏,声名远播。
艺术是无止境的,探索是无穷尽的。“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作品不仅要经得起当今社会的检验,更要经得起历史的考验。祝愿张先生在自己的艺术探索和艺术实践中迈着更为扎实、稳健的步伐,为当代中国画坛增添新的更为灿烂的光彩!(附图片)
荷塘初夏(中国画)
清水河(中国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