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阅读
  • 0回复

从“两会”说农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3-15
第1版(要闻)
专栏:

  从“两会”说农业
本报记者何加正
去年“两会”,如果把热门话题排一下序的话,可能农业当排第一。记者注意到,一些过去和农业没有什么关系的人士,如文艺界、学术界、工业界、科技界、教育界以及军队代表等,差不多都大谈农业问题。有的甚至比搞农业的人谈得还要热烈。这使农业界人士感到非常振奋。
这说明党中央、国务院重视农业的思想在全国上下已引起共鸣。另一方面,究其原因,恐怕与当时持续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大有关系。切身的感受使人们认识到,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现实。各行各业,无论干什么的,都受到农业收成好坏和农业形势的影响,因此,就自觉地关注起农业。有了这种感受很好。
1995年,我国的物价上涨幅度从1994年的21%左右下降到15%以下;农业也取得了较好的收成。但记者注意到,农业问题仍然是这次“两会”代表、委员的热门话题。无论在哪一个团、组,代表、委员们都离不开谈农业,而且谈得依然是那么热烈。
这是为什么呢?是否可以说明这样几点:首先,目前我国控制物价指数的工作虽然卓有成效,但成果是否能巩固并进一步向好的方向发展,代表、委员们仍然十分关切。其次,代表、委员们对农业现状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农业要承担起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大任,其基础还不很稳固,因而希望能早日加以改变。第三,中国实现现代化,难点主要不是在城市,而是在农村,已成为愈来愈多人的共识。再有一点,恐怕与农业的盛衰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使人们感受更为深切大有关系。一些地方由于多种原因,工业开工不足,但因为农副产品市场供应充足,城市生活稳定,人们就愈加看重农业。除此以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势头和潜力,吸引了更多人的关注。去年,报纸陆续报道一些工业企业已开始把目光投向农业,出现了一个工业资本投向农业领域的势头。
现在的问题是,“两会”形成的这种共识要变成今后的实际工作,恐怕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这不光是因为从认识到行动要有个过程,有个时间差;更重要的是因为无论是农业自身还是农业和其他各方面的关系,都还有很多错综复杂的矛盾和现实的问题、困难,需要一个一个解决。
这次“两会”和上次“两会”相比,同样是谈农业,如果说有什么不同的话,记者认为,上次会议更多的是呼吁对农业的重视,而这次会议代表、委员们则更多谈到了深层次的矛盾和解决问题的建议。比如,上海的沈效良代表提出,目前的农业贷款,只解决收购资金,不解决或很少解决生产资金,已不适应农村商品生产的需要。这实际上提出了一个产品向商品转换后指导思想和宏观政策的转变问题。江苏的俞敬忠代表认为,粮食问题,主要在沿海。建议在这些地方喊响一个口号:奋战十年,保护耕地,人均建成半亩吨粮田;同时开展“九五”粮棉增一成活动。他还认为,目前农业形势较好,一是上下重视,二是市场拉动起了重要作用。但也要注意变化,现在油料出现局部卖难,蚕茧出现问题,一些地方棉花调运困难。粮食价格也稳中有降,这有好处,但要注意,不要影响农业发展的好势头,必须未雨绸缪。在进口问题上要加强宏观调控,要多作顺向调节,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河北代表提出,农业开发的投入,要从以国家为主逐步转向以经济实体与地方以及农户相结合为主,等等。
“两会”是审议国家大政方针、参政议政的重要场所,是高智慧的一次大集中,对国家方针政策影响重大。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整体议政水平的提高和成熟,同时也看到了民主的发扬。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决策,是值得全国人民信赖的。尽管从建议到实施还有一段距离,但人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农业将大有希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