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阅读
  • 0回复

加快区域产业结构的转换与重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3-14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贯彻十四届五中全会精神

  加快区域产业结构的转换与重构
赵树国
在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中,积极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是极其重要的一环。产业结构的优劣,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质量与水平的重要标志。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决定着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进程。合理化、良性化、高效化的产业结构,是经济大发展的必备条件。世界上一些国家经济由强变衰,一些国家由衰变强,或由强变更强的事实说明,每当世界性产业结构转换之际,各国之间的经济实力对比关系必然会发生变化,而引起这种变化的重要因素,是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高低优劣。国际间的竞争是这样,处在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下的区域性经济发展也是如此。
我国原有的区域产业结构基本上是自然经济与计划经济相融合的产物,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相比有许多先天不足:原有的工业产业大都是计划经济下按自给自足的供给服务思路办起的“五小工业”,考虑的是区域需求,并非是为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而兴建的;原有的流通领域是计划经济下保障供给的一种渠道,现在面临着多种经济成份竞争的严峻挑战;原有的农业一直没有形成真正的产业,粮食生产还十分脆弱,林牧渔业作为过去多种经营的补充性副业分支,近几年才刚刚向产业化方面探索;作为最早进入市场并在市场竞争中成长起来的乡镇企业,尽管是目前经济结构中发展活力较强的成份之一,但由于乡镇企业是在新旧体制夹缝中靠白手起家发展起来的,初次创业阶段资本积累和生存尚且艰难,一时还谈不上以科技进步作为主导因素来形成产业优势,而这方面的结构转换正是当前乡镇企业二次创业要解决的主要任务。与市场经济规律和运行特点的要求相比,上述这种区域产业结构主要表现出三个大的反差:一是与市场经济的竞争要求形成很大反差。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重要法则。竞争要靠实力、靠规模效益、靠名牌产品、靠技术水平。而目前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还明显存在着“二弱三缺”的问题,即基础产业弱和科技实力弱,缺乏具有支撑力和牵动力的主导产业,缺乏规模大、水平高的骨干企业和项目,缺乏过得硬、叫得响的名牌和骨干产品。这种结构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后劲严重不足。二是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的流动性特点很不适应。市场经济的突出特点是,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手段,生产要素是依据市场法则流动组合的,而这种流动又总是使各种生产要素流向能够产生更大效益、回报率更高的区域和产业领域。但由于现有产业结构不合理,加上体制条件不成熟,很难构成对国际国内资本的较大吸引力,因此造成发展机遇的大量丢失。三是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区域关联性趋势不相吻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经济区域内的产业中心区、发达区与其他区域之间的最佳格局应该是优势互补,协作联结,形成产业链条的延伸和辐射。而现有的产业结构所能形成的区域性辐射作用却很小,因此必然造成地区间的发展既不平衡又不协调。
由于各地的地理位置、资源优势、经济基础和发展方向不同,实施产业结构的转换与重构,必须走因地制宜的路子,要以国际、国内两大市场的发展为背景,认清自己的比较优势及其发展变化的趋势,并不断创造条件发展这种比较优势。尤其要深入研究和认真把握好这样几个突出环节:
第一,突出抓科技拉动,依靠科技进步促使产业升级、结构转换。重点是新兴产业的开拓、传统产业的改造、骨干企业的塑造。要把有关产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作为科技的主攻方向来突破,从中寻找新的发展生长点,促进科技成果、科技服务的商品化和经科教一体化。
第二,坚持增量调整与存量调整一起抓。在增量调整上,应重点围绕产业规划,最大限度地集中资金,通过新上和技改(尤其是技改)方式投向主导产业和骨干企业。在存量调整上,应重点突出抓好企业改组,通过市场引导、政府干预等手段,促进生产要素在流动中实现优化组合。
第三,突出外向促动,努力构建外向型产业结构。充分运用开放引进的机制,加快产业结构转换特别是主导产业和骨干企业的培植,增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
第四,注重相关因素的跟进,创造一种综合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在发展主导产业的同时,要抓好人口控制、资源与环境的开发和保护等项工作,争取经济和社会因素综合配套、协调共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