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建商厦的警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3-14
第10版(经济生活·财贸)
专栏:经济茶座

  建商厦的警示
孙玉琢
城市大型商厦乃至超大型商厦在不断竖起。一城之内原来的几家大商场,几年之内变成了几十家甚至百余家。一方面它显示了流通领域的活跃和商业的繁荣,一方面是前几年商界良好的经济效益,强化了“盖幢商厦就挣钱”的观念,促成了投资者进军商业的热情。1995年,从大中型城市建成商厦的数字上看这种热情更加浓烈。可就是在1995年,部分商业单位经营状况欠佳,有的甚至出现了亏损。针对这一情形,笔者认为:应该为盲目争建商业大厦发出警示性信号。
商业的存在是以市场的存在为条件的,而市场的形成又是多重因素的组合。首先组成市场的基本要素是购物者。一个城市的固定人口和一定量的流动人口,在无特殊情况下,是一个相对衡定的数量。这一基本人口量,绝不会因为商厦的增减而增减。商厦的增多,必然造成客源的分流,商厦增多至超过这一城市购物人群的饱有量,一些商厦就没有了充足的客源保证,经营自然就难以为继。对建商厦的投资者来说,可能是种下梧桐树,没有凤凰来。
其次,形成购买力的主要因素是消费者财力的拥有量。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已经有了明显提高,但人口的绝大多数还是工薪阶层,就其消费能力而言,温饱型还是当今主力。大型商厦对市场的期望值和百姓实际消费能力之间的差距还比较大。因而一些大型超大型商厦经营者慨叹,商场内摩肩接踵看客多,有能力购物者少。
再次,市场被多种购物形式切割。近年来,平价店、专卖店、连锁店纷纷涌出,其触角深入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它适应了中国普通消费者省时省钱的购物要求。人们的购物半径越来越小,尽管断言大型商厦将像发达国家那样出现经营上的萎缩还为时尚早,但商业上的竞争,已经不仅仅局限在大型商场之间的竞争,多种多样店的存在对市场的蚕食,批发销售方式对原有零售方式的挑战,是应该令大型商厦领导者们足够重视的。
第四,在激烈的价格竞争中,大型商厦投资大、成本高,商品价格难以下浮。为了争夺市场,大型商场之间也不得不做出让利许诺,其结果是两败俱伤。
市场确实需要一定量的商厦,但市场总量不是无限大的,所以商厦也不能无节制地增多,如果非理性发展下去,有一天大商厦倒闭的痛苦,要比给大厦落成剪彩时的快乐要多得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