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甲A新景观——海埂走笔(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3-12
第8版(体育)
专栏:

  甲A新景观
——海埂走笔(上)
本报记者汪大昭
’96之春,昆明海埂训练基地又一次人满为患。在此集训的除全国足球甲级A组12支球队外,还有好几支甲B和乙级队。50多家新闻单位的200余名记者在训练场上追踪采访。甲A各队要在联赛揭幕前的有限时间内,完成队伍调整、体能测试和战术演练。中国足球,一年之计在海埂。
大批外籍球员的到来,构成了甲A的新景观。人们一时竟算不清前前后后有多少“老外”在各队试训,更料不准最终能在中国甲A赛场上立足的外援有多少人。
较早进驻海埂的深圳队带来了7名外籍球员,在训练场上一跑,乍看上去简直像一支外国队。主教练周穗安解释说:“去年的深圳队现在还剩4名队员,我们其实是在重建深圳队。”而且,深圳队原本就没有后备军。
12支甲A队伍有9支拥有外援,“人荒”并不是普遍的理由。最典型的也许是大连,那里曾经是足球城,如今是足球特区,从来都以人才辈出引为自豪。中国足坛无论哪里缺人,大连也不会缺人。但是,上个赛季刚结束,万达俱乐部便决意引进优质外援。在海埂集训的日子里,一些甲A的教练公认万达队招来的两名瑞典球员是迄今为止来华助战水平最高的外援。而且,由此感到大连万达队今年夺回甲A冠军的目标不是空话。
“要买就买好的,哪怕价钱贵些”,这是大部分甲A俱乐部的想法。但是,周穗安说,他在看中一名外籍球员后,对方张口就要50万美元转会费。这种“不开玩笑”的价格对中国现阶段足球俱乐部的经济实力来说,还是在“开玩笑”。天津三星队主教练蔺新江跑到巴西,眼睛不敢往人家职业球员身上溜,那种感觉如同“兜里装着八毛钱逛超级市场”。
物美与价廉往往不可兼得,商品经济更强调一分钱一分货。广东宏远队虽是引进外籍球员的先行者,但俱乐部总经理岳永荣表示,引进水平明显高于中国球员的“老外”,巨额投资是一回事,能不能收到效益则是另外一回事。
“老外”来了,球队想的是个别位置的实力得到加强,球员想的是自己的“饭碗”会不会被洋将夺走。可是,去年辛辛苦苦从事青少年足球训练的教练员们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购买”外援的慷慨与投资培养后备力量的吝啬,已经形成反差。走进俱乐部体制的甲A队伍与传统体制培育的后备军,打的并不是同一把算盘。
夕阳西下,海埂基地运动员宿舍楼外,一群群外籍球员聚在一起,操着各种语言,相互交流在陌生的异国踢球的感觉。在中国的甲A球队中,他们会找到伙伴,也会找到对手。(本报昆明3月11日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