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联合农户的专业化协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3-15
第10版(科技园地)
专栏:

  联合农户的专业化协会
河北省河间市国欣农研会董事长卢国欣
农村家庭经营制的实行,使我们农民从“大锅饭”体制下解放出来,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大多数人很快解决了温饱问题。但要持续增产、增收,就要靠新品种、新技术,而要引进新品种、吸收新技术,一家一户是很难办到的,必须联合起来,走新的合作之路。1984年9月,由我牵头,12户农民组成“国欣棉花研究会”。1990年,国家科委确定我会为农村科技体制改革试点。到现在,会员已达4200多户,植棉面积2万多亩。回顾我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单一服务到综合服务、由单纯技术上的松散联合到实体型经济合作的过程。
我会成立初期,主要从事植棉服务。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会员以棉为主、多种经营,实行果棉间作、菜棉连作,并出现了一批规模养猪户,这些产业都需要服务。1989年,我们又建立了果树研究会、蔬菜研究会、养猪研究会,总称为“河间市国欣农村技术服务总会”。同时,我们鼓励会员创办各种科技、生产合作组织,先后办起了食用菌研究会、高效农田研究会、黄瓜研究会、小尾寒羊研究会,并从资金、技术上给予扶植,有的会长成为我们“总会”的理事。近几年,我们还吸收了集体入会的村20个,使农研会的服务覆盖面积迅速扩大,植棉面积相对集中,形成规模种植。
建会初期,我自己拿出7000元作为开办经费,会址就设在我家里。宋健同志1989年4月15日考察我会时关于兴办实体、加强全程服务能力的讲话,给我们指明了路子。依靠会员自愿入股,我们进城办起了三个经济实体:一是盖起综合服务楼,具有办公、培训、咨询、接待、信息交流、物资供应等综合功能;二是建起了保种轧花厂,为会员轧花保种,每年加工高纯度的优种数十万公斤;三是办起了试验农场(1995年已扩大到600亩),进行新品种的对比试验和新技术的示范。会员种植的棉花新品种,大多是由试验农场筛选、繁育的。棉花化控等一批新技术通过农场示范推向全会。几年来,农研会经济实力不断壮大,总资产已达350万元,服务功能不断增强。
我会10多年来坚持广开门路、广交朋友、广招人才。现在,已有中国棉花所、河北棉花所、中国农大、河北农大等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同我会建立了长期技术合作关系。有16位国内著名专家担任我会技术顾问。同时,我们还通过送大学代培、请专家培训等多种形式,培养自己的技术人员,现已形成一支由2名高级农艺师、5名农艺师、17名技术员组成的技术队伍。
建会11年来,我们通过引进、试验、示范,加上技术服务、植保服务、培训咨询服务,使科技成果直接转化到户。会员常年种植的2万多亩棉花,春播棉平均亩产皮棉80公斤,1万亩短季棉平均亩产65公斤,与会外农户比较,产量提高1/3,田间省工1/3,加上繁种收入,每亩效益提高一倍以上。
在今年2月的全国科普工作大会上,我会被国家科委、中国科协评为全国先进科普工作集体。(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