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培育重量级选手——代表委员谈培育大企业大集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3-16
第2版(两会专页)
专栏:两会特稿

  培育重量级选手
——代表委员谈培育大企业大集团
本报记者陈颂清黄嵘
进入90年代,在中国企业界,一个声音响亮起来:培育自己的大企业、大集团!
“重点抓好一批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1995年10月中共中央提出的“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建议中写上了这句话。
“国家近期要集中力量抓好1000户国有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的改革与发展”,“省、自治区、直辖市也要抓好一批国有骨干企业”——1996年3月5日,李鹏总理在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报告中又提出了上述要求。
人们在关注:为什么要如此强调培育大企业、建立大集团?
放眼全球:培育大集团是决定下一个世纪我国在全球的经济地位的重大战略问题
本次“两会”讨论的是中华民族跨世纪发展战略问题。环顾四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正在加快,我国必须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与竞争。
从西方国家的发展历程看,企业集团化是其共同的制胜之道。日本战后经济的崛起,就是通过企业集团化重新进行生产要素组合来完成的。美国企业发展史上也经历了三次大的合并浪潮。根据1993年的资料,全球500家最大工业企业中,美国有159家,其销售额占全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29%;日本有135家,销售额占了该国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32%。我们国内的情况,建国以来,在“一穷二白”的工业基础上,发展起了像大庆、宝钢这样的大型企业。但是,从世界范围来说,我们的企业规模仍然偏小。以我国最大的工业企业大庆石油管理局为例,它的年销售额约为358亿元人民币,不到43亿美元,而同期世界500强企业的最后一名的年销售值是78亿美元。
难怪有人要大声疾呼:靠现有企业的规模能参与国际竞争吗?靠大量“散、小、低”的企业能占有一席之地吗?必须培育我们自己的重量级选手!
谈到这一点,政协委员、吉林化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树林深有感触。他说,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是国有企业跻身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的关键。我们的企业只有自己上了规模有了效益,国际资本市场才会信任你,才愿意投资与你。反过来,企业再利用这些投资壮大规模,提高水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培育大企业、大集团是关系下一个世纪我国在全球的经济地位的重大战略问题。
着眼国内:组建大集团是实现资产重组、从总体上搞活国有经济的有效途径
李鹏总理在报告中将搞好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列为关系改革和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尽管对于国有企业改革的具体办法见仁见智,但出席“两会”的代表、委员有一条共识已经形成:应通过对国有资产的战略性重组,从总体上搞活国有经济。而组建大企业、大集团正是实现资产重组的有效途径。
山东省有一家盐场和一家纯碱厂,效益都不好,想了不少办法也未见有大的起色。去年,两家合并组建集团。仅原盐直供碱厂减少中间环节一项,每年就节省3000多万元。来自该集团的杜德富代表说,实践证明,组建集团,发挥整体优势,确实是搞活国有经济的一条捷径。
组建集团的意义,还在于它可以带活一大批中小企业。去年底以来,上海进行了以培育大集团为重点的工业资本重组,打破地区、部门、行业界限,进行资产优化组合,推动优势、名牌企业壮大规模、发展生产。一批优势、名牌企业,都已通过收购、兼并效益不佳的中小企业的方式,向集团化方向发展。一些原本濒临破产的中小企业被收购、兼并后,生产蒸蒸日上,重新焕发了青春。人大代表、上海市经委主任徐志毅认为,组建大企业、大集团不能单靠增量,更重要的是要盘活现有存量。利用优势企业带动危困企业,实现存量优化,无疑是实现集团化战略的一条现实、有效的途径,也符合两个转变的要求。
关注难点:挣脱旧体制束缚是顺利实施大集团战略的保证组建集团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条块分割、地区封锁是我国旧有经济体制的弊病之一,也是造成相当部分国有资产缺乏活力的重要原因。组建集团是对旧体制的挑战。政协委员、天津商学院教授方嘉民说,企业集团的组建只承认经济合理原则,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要冲破部门、地区和所有制的界限,还将引起整个经济管理体制的深刻变革,是对旧体制的猛烈撞击。
正因为如此,一些改革在跨行业、跨地区的资产重组中受到了一些观念、利益的制约,而显得步履艰难。为此,一些代表要求政府部门做“好红娘”、“好家长”,推进这项工作。与此同时,另一些代表则呼吁在组建集团的过程中,减少政府部门行政干预。来自山东的孙华心代表反映,在一些地方,已经出现了由于政府部门“拉郎配”而造成子体未救活、母体先拖垮的现象。
看来,突破旧体制,对于政府,对于企业都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课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