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社会发展与价值观研讨会综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3-16
第6版(学术动态)
专栏:学术动态

  社会发展与价值观研讨会综述
高惠珠
全国应用哲学研究会、上海市哲学学会和上海市委党校于不久前在上海召开了“社会发展与价值观”学术研讨会,近百名专家、学者及高校哲学工作者参加了会议,就社会发展基本战略,社会发展中的价值观问题以及社会发展与哲学应用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研讨。
不少学者认为,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实际是在三大思潮的影响之下进行的,这三大思潮就是前现代化思潮、现代化思潮与后现代化思潮。前现代化思潮对现代化采取了美化的浪漫主义态度,而后现代化思潮反思了现代化过程中的负面效应,并对这些负面效应采取了强烈的批判态度。因此,我国哲学界有必要对社会发展作深入的哲学探讨。我们是在生活于其中的全部传统的基础上谈当代中国的发展,所以就必须首先明确发展主体的历史性,使主体自觉地领悟当代中国社会的根本历史特征与走向,从而使自己的思考和全部行为方式自觉地建立在这一历史特征的基础上。从世界范围看,追求并完善现代化是我们时代的主题。尽管西方发达国家出现了后现代主义的思潮,但我们不应当无限夸大这种思潮的影响面。因为,我们的根本目的是完善现代化而不是抛弃现代化。
不少学者强调,中国作为现代化的“后发”国家,应重视“后发效应”,尽力避免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负面效应,以便顺利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许多学者在讨论中谈到,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我国一些青年人与成年人的价值观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这已在价值观的内容、目标及衡量体系三方面体现出来。其中每一方面都具有两重性。就价值观的内容看,其“多元化”转换趋势表现为我国传统价值观内容的拓宽、深化和丰富。诸如强调独立人格、个体创造精神的个人价值观,充实我国传统的崇尚“整体”的社会价值观;大胆追求效益、物质利益的经济价值观,充实我国传统的重精神、重伦理、强调“义”的精神价值观;注重对外开放面向世界的世界观,充实我国传统的价值观。但是,不能不看到,价值取向的多元化,造成了多种不同性质价值观并存的局面。如集体主义价值观和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并存,社会主义价值观和拜金主义价值观的并存等等。这种并存,势必使正确价值观经常受到错误价值观的冲击、淡化和曲解,有的甚至拒斥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目标的主导地位,而以“多元化”为借口,推崇或追求“一切向钱看”和金钱至上、个人至上以及享乐至上的价值目标。这就是腐败之风屡刹不止的思想根源。因此,我国哲学理论工作者有责任抵制、批评不利于社会主义主导方向的误导性价值观。
有的学者在会上提出,区分价值导向与价值取向,有助于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价值导向与价值取向的不同之处在于:价值取向是指社会中的利益主体,根据自身需要或信仰所采取的思想、行为、走向。价值导向则是社会或国家的管理部门对个人价值取向、集体价值取向的有目的的引导。价值取向可以丰富多采,而导向则比较统一;价值取向为价值导向提供素材、根据,而价值导向又通过一定的宣传、教育手段影响和制约价值取向。当前,研究社会主义本质有助于揭示社会主义价值导向的要求。
有的学者还就社会发展的价值主体作了分析。认为在人是社会发展的价值主体这一命题中,还应区分出是人的“个体”、“群体”还是“类体”,合理的结论应首选“类体”。但由于人类已分裂为几个利益根本对立的群体,从而不可能有统一的人类价值主体的情况下,我们应鲜明地选择占大多数、创造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代表社会进步方向的群体,作为社会发展的价值主体。同时,首选类体,也决不是取消群体和个体作为价值主体的地位,而是要充分调动个体和群体的积极性。当前,在探讨社会发展中,国外有人断定“传统主权概念已不适用”,鼓吹环境、民主和人权应受国际社会管辖而不能作为各国内部事务来处理的观点,应引起我们的警惕。把某种“人权”概念无条件地强加于一切国家,实际上是某些人企图借“类体”之名来控制别人。
对于社会发展价值结构问题,与会学者认为社会发展中的价值结构的要素,可由人格类价值、经济类价值、政治价值、军事价值、文化价值等组成。从社会发展看,还可以作中心价值、基础价值、主导价值、组织价值等区分,其中经济类价值占有基础地位,人格类价值即社会发展所具有的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价值,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价值系统的中心。主导价值会随时代的推移而变化,优先价值则是必须首先争取到的价值,如代表生产力发展的科学技术,就应该处在优先发展的地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