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唯物史观的再认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3-16
第6版(学术动态)
专栏:专论

  唯物史观的再认识
曹德淦
最近,江泽民同志强调,从根本上说,政治问题主要是对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真正掌握和实践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也就从根本上懂得了政治。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怎样才能真正认识历史唯物主义,是必须认真探讨的。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基本的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因而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人们取得正确认识和智慧的源泉。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个根本观点。群众观点是我们党的基本政治观点,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基本工作路线。这是由我们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所决定的。因此,我们讲政治,就要讲群众观点,坚持和发扬党的群众路线。
早在1934年,毛泽东同志就强调:“因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毛泽东选集》一卷本,第122页)他还指出:为此,要切实关心和解决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周围。在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时期,我们党正是坚持毛泽东同志培育的优良传统作风,在实际行动中切实贯彻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才赢得了广大群众的热烈拥护和爱戴,带领群众不断走向新的胜利。今天,我们的中心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尽快地把经济搞上去,是我国群众的最大愿望。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事业,只有相信群众和依靠群众,动员群众参加现代化建设,才有可能取得现代化建设的胜利。特别是要实现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更有效地调动和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代表群众的利益,以便形成强大的力量,顺利地实现预定的目标。如果我们离开了人民群众,就会失去实践和力量的源泉。
要以调动群众积极性为己任
由上可见,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坚持唯物史观,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就要一切为了群众,时刻关心群众的利益和愿望;就要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毫无疑问,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愈是发展,我们的事业就愈是发展。所以,我们要以引导好、保护好、调动好群众的积极性为己任。但是,这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以下几个关系:
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下,政府的调控手段、社会利益分配格局等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继承发扬党的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的同时,应注意研究新形势,探索新路子,更新观念,即要把发动群众、调动群众积极性的方法,从依靠行政手段转到主要依靠政策的导向上来。当前,市场经济的趋利性,使群众特别是广大农民在生产和社会活动中的自主意识大大加强。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方法和途径去动员群众,即使是正确的决策,也往往事倍功半,只能通过新的政策调整,形成正确的利益导向,把政府的决策与群众的意愿、全局的利益与群众的利益有机结合起来。近几年来的农村经济工作实践证明,要保证粮食生产的稳定,必须使农民的收入增加,才能够有效地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可以说,利益的需要是人们一切行动的原因,要调动群众积极性,不能不认真考虑群众利益,我们要善于借助利益调动群众的积极性。
正确处理按价值规律办事与依靠群众的关系。按价值规律办事,是市场经济的一条重要原则,必须认真学会运用这一规律,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这是调动群众积极性的最重要的环节。但不应该忘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人民群众创造的过程,离不开群众的支持与参与。正如列宁所说的,群众生气勃勃的创造力是社会的基本因素。况且,我们社会主义的一大优势就是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则是构成这一优势的重要内容。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必须依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才能充分发挥这个特有的优势,也就是说,这种支持与参与要建立在群众充分理解、自觉自愿的基础上。
正确处理“给”与“取”的关系。对群众多给予,少索取,是密切党同群众关系、调动群众积极性的重要前提。当前,切实减轻群众特别是农民的负担,保护群众的积极性,是考验我们有没有群众观点的问题。这就要学习与运用唯物辩证法,做到“三个统一”:一是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的统一。加快发展步伐,是各级领导干部的职责,也是广大群众的迫切愿望。但是,快应该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是力所能及的。这个“力”最重要的是群众的承受能力。必须看到,对一些通过努力可以办到而不去办,是对群众的不负责任;不顾实际情况和群众承受能力,而增加群众负担的做法,也是对群众不负责任的。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才是真正的辩证唯物主义者。二是要处理好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一致性。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是我们党制订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是一致的。但由于官僚主义、教条主义的影响,也不排除有时在某一级领导的决策中,可能出现一些脱离实际、影响群众利益的问题。为避免这一失误,需要我们切实了解民情,时时倾听群众呼声,解决好群众的实际问题,作为领导决策的依据。这应当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想事情、做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要求我们不唯上,只唯实,认真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决定我们的工作方针,才能符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三是大胆工作与慎重从事的统一。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群众思想空前活跃,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给经济工作特别是农村经济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大胆开拓,勇于打开工作局面。但在事关群众利益的问题上,必须慎重从事,加以妥善解决,不能见物不见人,不能离开当前大多数人利益的实践,不能离开当前的现实性。
调查研究求真务实
邓小平同志指出:“党对于人民群众的领导作用,就是正确地给人民群众指出斗争的方向,帮助人民群众自己动手,争取和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邓小平文选》第一卷,第217页)这就要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使群众投身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能否达到这一步,领导干部的率先垂范是个关键。孔子就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卷十三)因此,领导干部的号召力必须建立在群众拥护、信任的基础上,要靠出实招、办实事、求实绩来树立领导权威。出实招,就是不搞形式主义,扎实工作,务求实效。办实事,就是要办多数群众受益的事,办群众最急需的事。如在当前农村经济工作中,尤其要办好那些靠一家一户农民所无法办的路、电、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办好农村在向农业产业化、现代化转变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一切工作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不能急功近利。出实绩,就是要狠抓落实。领导干部不但要会出点子,更要抓落实,在抓落实中体现事业心、责任感和协调能力。
然而,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周到和必要的调查,我们必须通过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向群众学习,集中群众的聪明才智,实现决策科学化的工作作风,才能达到出好实招、办好实事、取得好的实绩的效应。正如毛泽东同志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指出的:“必须洗刷唯心精神,防止一切机会主义盲动主义错误出现”。这样,才能完成调动群众积极性、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任务。显然,应把能否求真务实不仅看成是工作作风问题,而且要看成群众观点的问题,看成精神状态问题,说到底也就是世界观的问题。人们应当切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只有始终不渝地坚持群众观点这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才能完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