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重祭陵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3-16
第7版(副刊)
专栏:

  重祭陵园
傅庚辰
上次告别志愿军烈士陵园是1958年10月下旬,也就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8周年的时候。这次重祭志愿军烈士陵园是在1995年10月下旬,也就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45周年的时候,两次时差37年。37年前志愿军文工团的房舍就紧靠在陵园的旁边,我们每天都要到陵园里散步、瞻仰。每去一次陵园都是一次情操的陶冶,心灵的净化,记忆是何等深刻。1958年10月志愿军最后撤离朝鲜的时候我还是一个22岁的小伙子,现在已是两鬓霜染的老兵了,真是岁月悠悠。正因为如此,这次有幸重回故地重祭陵园,我的心情也就格外地不平静。
我们下榻在大同江畔的酒岩山国宾馆。优美的环境,优雅的房间,可谓十分舒服。然而晚上我却不能静心入睡,几乎每天夜里两点钟就醒,翻来覆去睡不着,几十年前的往事一幕幕涌上心头,浮现脑海。
1953年初,一个寒冷的冰雪之夜,17岁的我踏上了朝鲜战场。那时平壤一片废墟,到处弹痕累累。我们17人的小队伍冒着敌人的炮火轰炸,翻山涉水,过封锁线,睡坑道,每天演出两三场。我除了演奏提琴、笛子之外,还负责大家的生活,每次行军我背着提琴、笛子,还要扛一只箱子,里面装着大家必用的电池、手电筒灯泡、香烟等用品。在半年时间里我们演遍了西海岸地区的志愿军部队和一部分人民军队伍。1953年7月27日下午7时半,停战协议生效了!电灯一下亮起来了,战士们从战壕里跳出来,欢呼、叫喊、歌唱、跳跃,高兴极了!是的,打了三年了!一把炒面一把雪,有的山头被削掉几米,石头被炸成粉末,夜间行车不能开灯,一开灯炸弹就扔下来。敌人武装到了牙齿,装备十分先进,号称16个国家参加的联合国军,投入了100多万军队,仅美国就投入了作战物资7300万吨,作战经费830亿美元,动员了全国1/3的陆军,1/5的空军,1/2的海军,投入力量之大仅次于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总兵力。甚至不顾世界舆论的谴责,悍然发动了细菌战。历经八年抗日战争、三年国内战争,年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立国,百废待兴,急须医治战争创伤,休养生息。可是炸弹扔到了东北境内,炮火打到了鸭绿江边。唇亡齿寒,中国人民志愿军被迫参战了,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许多英雄儿女的鲜血洒在了朝鲜三千里江山,其中就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毛泽东主席的长子毛岸英,他的墓碑就矗立在朝鲜平安南道桧仓郡志愿军烈士陵园,往事如烟、历历在目……
10月25日我们代表团先瞻仰了平壤大德山烈士墓(朝鲜参加过抗日战争的烈士墓),接着瞻仰友谊塔(志愿军烈士塔),塔内外修缮得很好。进入塔内,朝鲜国家副主席李钟玉打开印刷精致、保存完好的志愿军烈士名册,上面第四个名字就是毛岸英烈士。离开友谊塔后我们乘直升机去桧仓郡,当直升机飞临桧仓郡上空时,我一眼便看到志愿军烈士陵园、志愿军政治部礼堂、办公楼、门诊部都还屹立在山坡上。飞机降落在学校操场,四周和楼房的窗户里都站满了中小学生,他们呼喊着,挥动着小旗和花束。当我们和中国驻朝大使乔宗淮在朝鲜政府副总理、人民军将领、平安南道和桧仓郡党政领导陪同下顺着石阶走向志愿军烈士陵园的时候,我的心情深沉、激动、肃穆。一抬头,望见那十分熟悉的郭沫若的四个遒劲大字:浩气长存。这是陵园的门楣。再往上走便看到毛岸英墓和众多烈士墓,我们在墓前肃立、默哀,敬献花圈,军乐队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在众多的花圈中,有一个花圈是金日成之子、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官金正日献给毛岸英的。整个烈士陵园保护得很好。在我们身后有着络绎不绝来凭吊志愿军烈士的朝鲜各界群众,这动人的景象让我深深感到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友谊是何等牢固,志愿军烈士的鲜血没有白流。我也想到毛泽东决定把自己心爱的儿子的尸骨留在朝鲜的意义是多么深长,正如他自己所说: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访朝期间我们还参观了战胜纪念馆,此馆是为纪念这场战争胜利而修,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内有志愿军馆,还有一段400米的坑道和坐椅旋转15分钟的全景画,在那里使人有如身临战地之感,整个建筑气势宏伟,参观者到此会肃然起敬。我们观看了5万人的团体操,场面壮观,整齐划一,气势昂扬,色彩纷呈,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还参观了万景台金日成故居、万寿山纪念堂、主体思想塔、平壤少年宫(10万平方米)、万寿台国家剧院,所有这些建筑都修建得十分考究,地理位置选得好,设计不凡,做工精美,气势恢宏。在修建得富丽堂皇的国家剧院里我们欣赏了中朝两国艺术家精彩的联合演出。在最高国务会议所在地的人民议事堂,我们接受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向代表团成员授予的友谊勋章。访问期间还参加了多次宴会,席间《志愿军战歌》、《金日成将军之歌》、《中朝友谊之歌》、《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此起彼伏交相歌唱情意融融。一位满头银发的元帅,讲起他苦难的童年和在东北抗日联军里中朝战友并肩战斗的故事时激动得放声歌唱潸然泪下。作为这友谊的纪念,我们代表团团长史玉孝上将把我1958年4月写于桧仓的《中朝友谊之歌》的总谱和近期的音乐会录像带赠送给了朝鲜人民军,主人欣然接受,深表珍惜。
我们最后一个参观点是开城,板门店谈判会场和停战协议签字大厅。朝鲜战争打了三年、谈了三年,中朝人民的艰苦奋斗、牺牲精神,卓越战绩,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终于迫使对手在谈判桌前坐了下来并在停战协议上签字。当我们走进签字大厅,坐在谈判会场,脚踏三八线,置身和平宁静的氛围当中,一种激情油然而生:我们缅怀为赢得今天而牺牲的先烈,心中升起无限敬仰之情,这场战争,这段历史,先烈们的功勋,不要忘记呀!永远不要忘记。我衷心希望朝鲜半岛、亚洲与世界,和平发展、繁荣幸福。但是,真正化干戈为玉帛了吗?我们真诚地为之努力,也要拭目以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