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名誉村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12-07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人生舞台

  “名誉村长”
本报记者胡跃平
到今年,贵州省农业厅信息中心副主任郑传楼在正安县安场镇志强村已担任了整整八年的“名誉村长”。
志强村是郑传楼的家乡。1980年,传楼从贵州大学毕业后分到农业厅工作。他身在省城,却与志强村的父老乡亲有着割不断的亲情。一股强烈的冲动撞击着他:“那是生我养我的故土,我不能眼看她穷下去!”
1988年,传楼借回家探亲的机会,向乡亲们讲了许多山外的新鲜事。他激动地对支书和村主任说:“只要你们带着乡亲们干,我乐意当你们的参谋。”大伙“推举”传楼当上了“名誉村长”。
从1988年至今,郑传楼年年春节都在村里过。平时,他要么挤时间写信,要么请人带口信,与家乡村党支部以及乡亲们联系,从制定村里发展规划和两个五年计划,到每一个项目的具体实施,他无不一一记挂在心,献策献力。
说起郑传楼,人们难以忘怀他给村里办的桩桩实事:
祖祖辈辈渴望修一条出山的公路,“名誉村长”为大伙儿实现了。他在省城跑有关部门立项目,落实资金,请工程技术人员来村上搞设计,组织全村劳力上山劈石修路,一条7公里长的公路在1993年修通。
他与父亲、幺叔一起爬山找水源,与物资部门联系水管、水龙头等,于1994年把甘甜的山泉水引入家家户户,结束了祖祖辈辈喝田头水的历史。
过去,村里孩子上学要走10多公里远的山路。郑传楼当上“名誉村长”后,在省城四处奔波求援,得到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的赞助和省教委、省民委的支持,去年,村里建起了一个民族希望学校。
志强村多是望天田,1993年,郑传楼与大伙商量,请技术人员来勘测地下水,并组织村里青年在悬崖上打通了一条210米长的隧道,修筑了2.5公里长的水渠,使上千亩稻田旱涝保收。
志强村离贵阳200多公里远,郑传楼往返一趟十分辛苦。但这些年来,他先后在村里组织召开村组长和群众会20多次,为村里的山、水、林、田、路综合开发制定了一个切实可行的发展思路。
如今,志强村面貌变了,人均收入比过去翻了番,达1000多元,户户都有余粮。乡亲们感激他,省里领导赞誉他。一些朋友好心地对他说:“如今是什么年代,人家是下海挣钱,你却担任了一个不拿报酬反而付出的名誉村长!”郑传楼笑着说:“我是搞农村工作的干部,帮助父老乡亲发展农村经济,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