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从《三国演义》看历史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3-16
第7版(副刊)
专栏:“五个一工程”获奖作品选评征文

  从《三国演义》看历史剧
侯林
作为一部以历史为题材的电视剧作品,《三国演义》无疑是一部令人回眸的优秀之作。尽管在某些人物的塑造、思想深度的开掘、古代战争的表现等方面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和失误,但它潇潇洒洒于波涌浪迭的商海之中卓立潮头,以严肃而不屈不挠的创作精神对高品位艺术的执著追求,永远令人钦羡和尊重。而且,富有意味的是,这部电视剧也像一面镜子一样极其清晰地折射出我国历史题材影视剧作品创作与改编的优劣短长,我们完全可以从中对此类题材的作品的“是非成败”尤其是艺术缺失进行总体上的把握和反思。
毋庸讳言,《三国演义》对恢宏壮观、丰富多彩的历史画面的展示,对人物、特别是曹操、关羽和后期诸葛亮的塑造,以及在历史环境、历史知识以及具体制作上的考究和精细,都给观众带来了高雅的艺术欣赏和愉悦。它雄辩地证明着:真正严肃的艺术创作在商品大潮中同样能够稳稳地站住脚跟。然而,欣喜之余,我们同时也感到一种不满足,一种莫名的怅惘和遗憾,因为我们感到这部电视剧,同时也几乎是所有国产历史题材影视剧的一种根本性缺失,这就是历史哲学与历史智慧的灌注。历史题材影视作品主要的并不是承担诸如普及传播历史知识、满足各种猎奇心理等浅层次的文化需要,它必须具备高层次的现代文化特征,用穿透时空的历史眼光去破译永恒的人生与历史之谜,为人们提供出既属于过去、又属于现在和未来的历史精神和人生智慧,哪怕仅是一丁点儿。
人称“三国”是一部“智慧学”,这的确是不错的。就看小说开首那段“词曰”:“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便蕴含着多少历史的感慨与沧桑人生的喟叹。如果能够以此观念照临全剧,真正如血肉一般地融合剧中而非是唱一支主题歌了事,则会形成一种既忠于原著精神的神韵和情调,又能启人哲思的理念和意蕴。《三国演义》中还有一段“郭嘉遗计定辽东”亦可引发出精妙的历史智慧。如何收拾袁熙、袁尚,在常人眼里,只有战、退两条路,只有在郭嘉那里,才会产生这柳暗花明的第三条路——“缓之”,以对手的内讧解决战争问题。这就不仅是人物形象的塑造问题,而是更为深厚、更为高级的历史智慧了。
笔者并不是要求剧作家把历史剧写成教科书,因为再精彩的观念在作品中也须是艺术化、形象化的,但是,要描摩历史的天空,必得有穿透时空的历史眼光;要提高历史题材影视剧的品位,必得填充历史哲学的底气和底蕴。
历史题材影视剧大多是据史籍、历史传说改编而来。一些港台的历史题材作品,为了商业需要出现了将历史世俗化、人物现代化、经典摇滚化的弊端。而我们的作家却又显得过于拘谨,常常闹到被古人牵着鼻子走的地步。改编不是“复制”,而是创造性的劳动,不是匍匐于名著和古人脚下依样画葫芦,而是要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有所超越。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曹操祭袁绍墓令陈琳展读袁绍声讨曹操的檄文,原著中未曾有,但效果极佳。我们的历史题材影视剧的前途在于打破禁忌,放开手脚,在于编创者确实具备超越原著的历史眼光,能够从历史哲学的高度,高屋建瓴地对前人留下的历史资料进行艺术的重构。唯其如此,我们才能实现历史题材影视剧自身的真正超越,才能形成那道永恒而迷人的历史风景。
(作者单位:济南日报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