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阅读
  • 0回复

谈社会发展问题不能“囫囵吞枣”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3-17
第2版(两会专页)
专栏:代表委员论坛

  谈社会发展问题不能“囫囵吞枣”
全国政协委员邓伟志
80年代中期,我国把国民经济计划改称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这个改变在指导思想上确立了社会发展问题所应具有的地位,然而讲经济指标头头是道、而讲社会发展囫囵吞枣的现象,至今仍普遍存在,其症结就在于社会指标体系不完善。
社会指标是用来衡量和描述社会发展状况、监测和评价社会发展水平、预测和展望社会发展前景的,社会指标本身不成体系或体系不完善,在各种计划和报告中所反映出的社会状况,必然是含混的、不全面的和非量化的,其后果是造成很多人对社会发展无法形成量化的概念。发展是人的更高层次的需要,人活着不仅要“乘凉”,还得要为后人“种树”。因此,在社会指标中应该包括作为发展主体的“人”的素质这一大类,以及作为发展条件和氛围的“社会结构”的另一大类,从而建立一种包括社会结构、经济效益、生活质量、人口素质和社会秩序五大类组成的社会指标的基本框架。
其次,我们建立的社会指标应该是多角度、多层次的,在每一级大类之下,还应有不同层次的划分,这样才能使社会指标体系丰满而便于操作、易于管理和监控。此外,在社会指标体系中还要有“社会警戒线”的概念。凡事都有个度,指标的低限与高限定位是一门科学,只注意“一级”而忽略另“一级”,往往会产生不良后果,马虎不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