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5阅读
  • 0回复

“我不再是娇宝宝”——北京雷锋小学纪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3-18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我不再是娇宝宝”
——北京雷锋小学纪事
本报记者王娜梅
北京雷锋小学从1973年开展“学雷锋”教育活动至今已坚持23年,以雷锋精神育人成为这所学校德育工作的特色。学校领导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是学校“学雷锋”的好传统一届传一届,始终没间断。
翻开历届毕业生的留言簿,常见孩子们在毕业留言中有这样的话:“我在小学学习生活6年,最难忘的是学校开展的学雷锋活动,雷锋精神一直鼓舞着我。”
1989年学校就建起40余平方米的“学雷锋展室”,孩子们在这里认识雷锋,了解雷锋事迹,从心灵深处迸发出“向雷锋叔叔学习,为红领巾争光”的愿望。他们以雷锋为榜样在班里建立起小小节约箱,成立了小银行,在家中设立了“劳动岗”,当家长小帮手,勇敢地提出“我不再是娇宝宝”。在学校设立了“服务岗”,当学校小主人,开展了“雷锋叔叔教我这样做”教育活动。
1973年以来,学校一直和雷锋班战士们保持联系,战士们是孩子们最喜爱的校外辅导员。1982年,战士们用握钢枪的手,一针针、一线线绣出了“雷锋中队”的奖旗送给学校,作为学校年年评雷锋中队的光荣标志。每年3月5日雷锋班班长都到校亲自为同学们举行授旗仪式,雷锋班历任18位班长都来过学校与同学们座谈。学校还聘请了孙毅、王遐芳、孙茂芳等英模人物为校外辅导员。
一次教师们给孩子们讲述雷锋艰苦朴素的事迹,一些孩子就认为雷锋艰苦朴素的思想作风现在根本没法学。他们说:“补丁袜子只有展览会有,现在谁还补袜子?”,“家里冰箱里有的是饮料,哪还需要像雷锋那样不喝汽水喝白开水?”针对这些思想,学校辅导员有意识地让孩子们和友谊校——贵州普安县青山小学的同学们通信,了解山区孩子们:一学期用几个书包?一个月有多少零用钱?放学后有人接吗?课余时间做什么以及他们的学习情况。山区小伙伴回信了:他们6年小学只用两个书包,还是补了又补;一个月伙食费才10元钱,抵不上城里孩子一个星期的零花钱;上学要自己往返几公里山路,回到家里还要忙农活和家务,每天吃的是包谷饭、萝卜条等等。读着这些信,孩子们震惊了:“原来我们国家人民生活水平并不都像我们一样,还有那么穷、那么苦的地方”。于是,一个“比学习、比爱护劳动成果”的热潮在学校掀起,孩子们不再动不动买高档铅笔盒,不再切了橡皮打仗,他们攒下钱来支持灾区小伙伴。
现在,各种学雷锋小组、小分队活跃在校内外,有坚持为民警送水的“拥警小组”;有坚持照顾退休孤寡老师的“送爱小组”;有坚持打扫学校水房的“白鸽小组”;有帮助后进生的“争气小组”等等。孩子们用自己的行动宣传雷锋精神,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人们:“我们是雷锋小学的学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