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阅读
  • 0回复

市场呼唤道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3-18
第9版(读者来信)
专栏:调查与思考

  市场呼唤道德
诚实守信、公平交易是买卖人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然而,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做生意不讲道德的事儿却比比皆是。
蒙事的“阔老板”
辽南某市无业游民张矢贝以年租金3000元租下两间空房,打起“888商品批发站”招牌,并通过关系贷款10万元。开业后,他领着两名亲信四处采购商品。每到一处,住高级宾馆,进高档餐厅,一副阔老板派头。在与供方签订合同时,他总是当场给付20%的定金,取得对方信任。待商品抵库后,迅速以“跳楼价”甩卖。当对方讨债时,他不是推托,便是躲避不见,逼急了,就用库存商品冲抵欠款。其实,他的库存商品都是劣质品,用来冲抵欠款时,价格上升好几倍。用这一招儿,张矢贝在一年时间里竟非法获利30余万元。
欺诈搞垮了一个钢材市场
“钢材热”期间,辽南某市一个钢材市场应运而生,在这个市场上,经营中接连不断的欺诈行为使该市法院半年时间就受理购销钢材纠纷案21件,诉讼标的额1000余万元。其诈骗手法主要是:
严重亏吨,牟取暴利。一些生产厂家抓住用户急于购买钢材的心理,在衡器上作文章。黑龙江哈尔滨市一用户在此市场购买螺纹钢290吨,竟少了56.5吨。
以次充好,坑害用户。有的生产厂家或经销单位把普碳钢材当做锰硅钢材出售;有的把劣质钢材与优质钢材混在一起,蒙骗用户;有的盗用鞍钢材质单,将劣质钢材当做国标钢材出售。
欺骗用户,骗取预付款。如江苏常州市齿轮厂诉该市毕锦贸易公司购销钢材一案,被告将原告领至某钢材仓库,谎称院内堆放的钢材都是他们公司的,骗取原告信任后,双方签订购销合同,原告将150万元预付款汇到被告帐面,可半年过去了,未见到一吨钢材。
举别人的“旗”赚自己的钱
商标尤其驰名商标作为商品形象的标志,是一种无形的财富。于是,有人打起盗用他人商标,推销假冒伪劣商品的主意。
“指南”牌分析纯硝酸银和硫酸银,是沈阳市试剂二厂的看家产品,但是,它被假冒了。经沈阳市铁西区检察院调查证实,丹东市医药公司下属某单位业务科长王树东与沈阳矿冶研究所化验室主任于长占等合谋,由沈矿研究所化验室生产未经许可的分析纯硝酸银和硫酸银产品,由王某提供“指南”牌商标标识,共计销售5800多瓶,价值40多万元。王树东还将非法印制的“指南”牌商标提供给沈阳市中兴有色金属联合实验厂,并购进该厂1500瓶假“指南”牌硝酸银,价值11万余元。
呼唤经营道德
经营道德缺乏症在经济领域里引起的违法行为,危害甚大,人们寄希望于法律的严惩。近几年,政府和司法部门虽然加大了打击力度,但这还远远不够。我认为,当前急需提高经商人员的道德水准。
在提倡人人守法的同时,大力提倡人人守德,这样才能有效减少经济领域中的假冒欺诈行为。
辽宁法制报宋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