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阅读
  • 0回复

索曲河畔文艺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3-19
第4版(要闻)
专栏:记者在基层

  索曲河畔文艺花
本报记者张忠
西藏的索县位于怒江上游支流索曲河畔,是全国贫困县之一。这里山高谷深,却有一支文艺演出队长年活跃在农村牧区,赢得一片赞誉。
隆冬时节,记者来到索县,看到了这支演出队的精彩表演。简陋、狭小的演出场地上,演员们跳着欢快的锅庄、热烈的弦子。演员观众融为一体的热烈气氛,令人忘却高原夜晚深深的寒意。
县文教局的同志告诉记者,索县文艺演出队是1978年成立的,生存下来并发展至今很不容易。演出队一直面临资金匮乏、演员待遇微薄的难题。每年6月,队员们都要顶着烈日爬上高山,在草坡上寻觅采挖冬虫夏草。一个月下来,有笔小小收入,绝大部分用来购置乐器、道具,聊解困境。尽管如此,两年前,演出队赊购了一些音响设施,至今仍有欠帐未还。
记者在演出中看到,乐声响起时,一位男演员的手中竟然没有板胡,只是双手认真地比划着。这位叫郎达扎西的演员说:板胡坏了,队里再没有新的了。郎达扎西还告诉记者,他今年27岁,是老队员了,每月收入300多元,同他一样收入的队里还有4位,其他队员每月收入130至150元。记者问他打算干多久,郎达扎西回答说:“一直干下去!”
17岁的卓嘎是队里最年轻的一员,记者问她:“待遇不高,为什么没有离开的念头?”家在县城的卓嘎抿嘴一笑:“喜欢呗。”
困境并没能阻挡这支队伍前进的步伐。18年来,演出队赢得的各种荣誉数不胜数。1995年西藏全区文艺调演中,索县文艺演出队拿了8个一等奖。多年来,演出队坚持每年在全县12个乡镇巡回演出,场次达四五十场。全队17名队员个个身兼多职,能编能排,能说能唱,能弹能跳。
索县县委书记多吉热旦对演出队情有独钟,他多次为演员们编排节目。他说:“对贫困县来说,精神文明建设尤其重要,一旦松懈,人心就成散沙一盘了。演出队是我们索县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力军。”多吉热旦说,演出队常年以文艺形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他们针对索县存在的超生现象,编排了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引导和教育群众。
1995年9月,索县文艺演出队应邀到深圳、香港作了为期3个多月的演出。地道的民间歌舞赢得了观众真诚的赞誉。这支活跃在索曲河畔高山峡谷中的队伍,历经艰辛,也充满欢乐。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