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阅读
  • 0回复

现代化的精神支柱跨世纪的宏伟纲领——邓小平发展战略思想与跨世纪远景目标理论研讨会综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3-19
第9版(理论)
专栏:

  现代化的精神支柱跨世纪的宏伟纲领
——邓小平发展战略思想与跨世纪远景目标理论研讨会综述
张峰
为加强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研究,积极贯彻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精神,中央党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年前召开了“邓小平发展战略思想与跨世纪远景目标”理论研讨会。与会代表结合学习十四届五中全会文件,以邓小平发展战略理论为核心内容,深入研讨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若干问题。
认真研究邓小平发展战略理论,全面贯彻十四届五中全会精神
与会代表认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地回答了中国社会发展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指明了中国发展的道路、方向、目标、任务、动力、步骤和条件等等,勾画了到下个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从广义上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际上也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狭义上讲,邓小平发展战略理论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与会代表高度评价了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认为《建议》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第一个中长期计划,是在邓小平发展战略理论指导下形成的,完成了邓小平同志在1989年提出的组织一个班子研究下个世纪的发展战略的任务,体现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创造性地推进改革开放的精神。《建议》是邓小平发展战略理论的运用、展开和生动体现,又从总结历史和规划未来中使这一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具体化,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具体表现在:(一)使发展战略目标进一步具体化。例如,把到本世纪末的第二步战略目标由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推进到在人口增加3亿的基础上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体现了邓小平同志要求把人口增长因素计算在内的思想;把到下个世纪中叶的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步骤加以细分,勾画了第三步中的第一阶段的轮廓;把第二步和第三步战略部署衔接起来,体现了三步走战略的连续性;提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六个坚持不懈”,使精神文明建设具体化。(二)丰富了经济发展战略理论。例如,把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同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一道,提到两大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转变的高度,提出建立“三个机制”,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这是对邓小平同志关于速度与效益的思想的透彻发挥;根据邓小平同志“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战略布局,总结近几年把握大局的经验,制定了“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系统地发挥了邓小平同志关于正确处理现代化建设中各种重大关系的原则。(三)有一些新的提法和侧重。例如,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目标,把经济增长与人类资源、环境保护联系起来考虑;提出总量增长和结构优化相统一;提前实施缩小东西部差距的措施,等等。
积极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努力实现跨世纪远景目标
与会代表较为深入地探讨了中国现代化的一些具体问题,提出了下列观点:(一)中国式的现代化是新概念,一是说这是雄心壮志同实事求是相结合的概念,二是说这是社会全面进步的概念,不仅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要达到一定数量,而且整个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水平要达到一定质量。中国的现代化,可以走出一条把经济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相结合的道路,走出一条主要不在于追求经济发展规模和产值,而在于发展的水平和质量的道路。(二)中国式的现代化,不仅意味着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科技的快速进步,而且意味着社会主义的振兴和腾飞,意味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再度辉煌,是三者的有机统一。中国现代化的特征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现代因素与优秀历史传统的统一,现代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振兴的统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统一。(三)中国式的现代化不仅是“物的现代化”,同时也是“人的现代化”,要求人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社会心理素质和其他职业素质,与现代化社会的要求相适应。(四)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央要有宏观调控的权威,这既是市场经济波浪式发展规律的要求,是在优化结构基础上加快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解决沿海与内地差距问题的要求。保持中央的权威,就要实行“必要的集中”,主要是财力的集中,宏观调控权的集中。要转变宏观管理方式,国家不再直接管理企业,而是把市场作为宏观调控的直接对象,通过调控市场来引导企业,建立以间接方式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更多地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辅以必要的行政手段。政府转变职能的关键是按市场经济要求实行“政资分开”,政府从竞争性领域退出来,真正成为市场竞争的裁判者、市场秩序的维护者和社会供求关系的调控者。(五)解决东西部发展差距问题,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应当实行一种均衡与非均衡相结合的战略。在战略进程上,要通过长期努力,逐渐由非均衡向均衡发展;在宏观政策上,国家要把握直接经济效益与社会综合效益的均衡,实施不同性质的非均衡战略措施;在经济布局的规划上,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经济内在联系以及地理自然特点,推行适当的西进战略;东部和中西部地区要优势互补,在非均衡的动态中逐步达到均衡;中西部地区要从本地区实际出发,制定和实施追赶东部的发展战略。(六)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主要表现为:世界大战打不起来,战争热点地区在降温,国际形势继续向缓和方向发展;各国考虑问题经济优先,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合作交流在加强。我国要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建立国际新秩序而努力,同各个国家,特别是周边国家搞好关系,运用我国经济的比较优势,更好地与国际经济互接互补。
深刻领会邓小平的哲学思想,掌握和运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辩证法
与会代表认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着丰富的哲学内涵,它所引起的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是以深刻的哲学创新为前提的。只有站在哲学的高度理解这一理论,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和贯彻它。邓小平同志在解决有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过程中,突出地强调了一些被忽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并顺应时代的发展和实践的要求提出了一些创新性的哲学命题,从而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既坚持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的同志认为,邓小平创新性的哲学思想很丰富,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新发展。邓小平同志把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联系起来并统一起来,明确提出了解放思想就是实事求是的命题,并把解放思想摆在了很重要的位置;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有了更加完整而丰富的内容;对如何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具体问题也有创新性贡献,使得这一思想路线有了具体的实施措施。(二)“两点论”的新内容。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既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也是一个重要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它是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的形象表达和具体运用,但着重点在于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强调矛盾的统一性或同一性,基本寓意是协调不同方面的发展,保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平衡性和稳定性,因而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有更大的实践意义。(三)波浪式发展规律的新阐发。邓小平同志理解的波浪式发展规律有更广泛的含义,既包括了因经济发展速度快慢而呈现出的经济发展阶段性,也包括因条件的优劣而表现出的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在经济实践中有更广泛的应用面;他十分重视利用不平衡规律的积极意义,提出了台阶式发展的方针、让一部分人和地区先富起来的大政策,借此实现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四)务实精神的形象化。邓小平同志是一个非常务实的革命家,善于用群众的通俗语言表达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道理,“拿事实来说话”是他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又一名言。他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使之融化在改革开放的全过程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和发展。(五)生产力标准的具体化。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使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标准具体化进而形成易于操作的具体标准,深化了我们对生产力标准的认识。这一标准是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有机结合,使我们在社会主义现阶段有了一个用以衡量改革开放成败得失和社会进步与否的客观尺度。
与会代表高度评价了江泽民同志关于《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的讲话,认为这个讲话坚持邓小平同志提倡的“照辩证法办事”的精神,抓住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搞现代化建设所遇到的涉及全局的新矛盾,全面、系统地分析了这些矛盾及其相互关系,把握住了事物发展的各方面以及相互转化的“度”,充满着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光辉。这个讲话是我党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辩证法的重大成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理论性,是基础性文献。有的同志认为,江泽民同志的讲话有严密的内在逻辑结构,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讲改革、发展、稳定这一总揽全局的基本关系,阐述指导大局的“二十字方针”。第二部分讲有关发展的四个重大关系,其中速度和效益的关系是最根本的。第三部分讲有关改革的三大关系,其中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关系是最根本的。第四部分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安全保证和思想保证,亦即关于稳定的两大关系。
全面把握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理论学习和研究引向深入
与会代表认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体系,深入探讨和正确把握这一理论的科学体系,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和理论意义,一是有利于完成用这个理论武装全党的战略任务,二是有利于推进这个理论的运用和发展。
与会同志认为,为了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进一步引向深入,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第一,进一步加强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重大意义和历史地位的宣传,使广大党员真正认识这一理论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实现跨世纪宏伟目标的思想保证。第二,正确领会和全面把握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本着要精、要管用的原则,借助《纲要》,以简明、易懂的语言概括其主要内容,特别是其中的主要观点,并结合实际予以阐发,使之深入人心,家喻户晓,潜移默化地融化在一切工作中,成为我们强大的精神支柱。第三,深入研究有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以邓小平同志的精辟论断为起点,进一步加以开拓,结合新实际使之不断丰富和发展。第四,积极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在实践中推动理论的发展。各级领导干部要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进行创造性的工作,真正重视并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加强廉政建设,以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充分显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强大生命力。与会代表深信,只要我们真正把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任务落到实处,全党上下、全国人民同心同德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定能把一个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充满生机和希望的中国带入21世纪。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