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阅读
  • 0回复

“缪斯”光环下的荒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3-20
第9版(读者来信)
专栏:观察台

  “缪斯”光环下的荒唐
提起诗歌,人们常会想到真诚、纯情、浪漫、高雅等一系列美好的词汇,可现如今,这一文艺殿堂中的圣洁之物却常常被铜臭污染。一些利欲熏心者利用人们对诗歌的崇敬之情,不择手段地蒙人骗钱,演出一幕幕人间荒唐戏。
莫名其妙的获奖证书
前几年曾经闹得沸沸扬扬的海南中国民族文化城评出的所谓“桂冠诗人”和“优秀创作员”,实际上只需交40元人民币就能买到,结果闹出了几岁儿童也成了“中国桂冠诗人”的笑话。后来北京的东方文艺社,四处搜罗文学爱好者的通讯地址,接二连三地发函邀请作者参加这赛那赛,也“造就”了不少以鲁迅、艾青等名字命名的一等奖、二等奖获得者。有位刚学写诗的农村青年在给笔者的信中说:“我怀着万分激动的心情将我获得‘鲁迅奖’二等奖的消息告诉您,这至少证明了我有写出好诗的能力。”而另一位诗友则在信中说,他为了“鲁迅奖”付出了评审费、会务费、差旅费等上千元。事实上,他们的获奖作品远没有达到入门的水平。
曾在多种诗刊诗报大登特登广告的某省作家协会和《××文艺》举办的当代文学大奖赛,广告中声明“拒收费用”,但假如你被一个“拒”字所惑寄去作品,不到一个月就会收到他们寄来的收款通知单,其理由是“初选通过,主办单位已不堪评审重负,请交纳复审费用10元,祝您获奖”。复审费一交,又是包销“有您大作的样书”通知,费用数十上百元。交了包销费,他们还会将你的大作送到某现代文学艺术作品展览馆收藏,你又得交收藏费用248元。不知收藏费之后还会玩出什么费来,反正直到你自动放弃为止。可见“拒收费用”纯属虚晃一枪,潜台词是要你交更多的费用。这种设套儿搜刮比那些明目张胆要参赛费、评审费的做法更可恶。
并非所有的获奖证书都要花钱。笔者手头就有一张类似小学生获得“红花少年”之类的奖状,姓名之后,一句“恭喜您”令我笑逐颜开,接着是“贵佳作《珊影》在鄙会刊举行的‘北京首届(1995)RJJ杯世界华人优秀作家诗词竞赛暨××诗歌学会诞辰10周年征文志庆大奖赛’中,荣获一等奖(奖金:人民币4000元)”。我自己心中明白,这实际上是一个闹剧,是替人家所谓赛事的一等奖顶个名而已,因为我压根儿就没有创作过《珊影》一诗。
函授刊授学校多如牛毛
当今文坛的另一大风景,恐怕要数在各类报刊电台频频亮相的函授刊授学校招生。看到诱人的招生广告,那些有一定写作基础,想提高却苦于投师无门者,便按捺不住,纷纷解囊。换得一张填写得歪歪斜斜的学员证后,便虔诚地将作品一次次投向“老师”。大多数“老师”常惜墨如金,寥寥数语,就将作者打发了。一年下来,求知者仍如坠雾里,什么也没得到,甚至连《启事》或《简章》中说的刊物、报纸的影子都没见到。
笔者曾参加某大学中文系的作家函授班,因为这所大学的声望高,所以我报名时丝毫没怀疑。每月兢兢业业交作业,每月照例收到一张类似小学生学期成绩通知单评语栏中的那样几句评语。快到结业时,该校一位教授突然来信说:“主办人某某是一个骗子,赶快向校长室和某某公安分局报案。”于是我郑重其事地报案,得知该作家函授班属承包性质,主办者是社会上的流浪文人;我又写信诉说委屈,并向新闻单位反映情况,结果该校退回了多半学费。
入集入典五花八门
笔者第一次收到入集通知并支付了80元人民币的书是《大陆青年诗人国际诗展》。通知说:所有来稿一律翻译成英文,按英汉对照编排,在国内、新加坡、纽约等地同时发行,由某大诗人题写书名。再看主持者,是当时诗坛很活跃的青年诗人,便深信不疑。
一年之后,我收到了一本既无书号又无出版单位的《大陆青年诗人国际诗展》,这本书印刷装潢之粗糙令人瞠目,不要说英文字母见不到半个,就连中文也是错漏百出。
第二次接到入集通知,主编单位是湖北的《××文学》,该刊举办“赤壁杯”诗歌大奖赛的消息刊发后,我寄了一首长达百余行的诗作参赛,不久收到该刊来函,通知“大作入选《获奖作品集》,请通过邮局汇来包销书款70元。”我当然毫不犹豫地照办了,约一年半以后收到10册薄薄的书,我那首诗只取了前6行。
与入集并驾齐驱且势头正旺的是入典,即将芳名编入某种辞典。因为辞典在人们心目中是有威信的。于是有人以能入典而沾沾自喜,在“作者简介”中要强调被收入多少种辞典。于是有人大编特编各种“英才录”、“名人录”、“辞典”、“传略”等,五花八门,不一而足。
内幕探源
不久前,笔者在拆阅朋友的来信时,又得知有几名曾经称我为“老师”,而今已在名片上印着“诗人、作家、主编”等头衔的小青年挥师北京,投靠到一家很有影响的刊物麾下,专门干起了办赛、办班、编刊、出书的行当,每年给这家刊物缴纳承包费5万元,除此以外与这家刊物再无任何联系。
原来这许多骗局大都与文化打工族有关。这些人受种种条件的限制,不得不扯大旗作虎皮,挂靠到一个牌子很硬的单位,招摇惑众。另一方面,文坛骗局之所以能大流行,还在于存在这种市场需求,不少人急功近利,明知自己不配“桂冠诗人”这顶桂冠,明知自己不配与著名作家、诗人同居一“典”,偏要将钱往别人的腰包里送,岂不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四川奉节县林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