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阅读
  • 0回复

老北京的味儿——赏读关于“京派文化”的三本画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3-20
第10版(文化)
专栏:

  老北京的味儿
——赏读关于“京派文化”的三本画集
高飞
在一个静谧的夜晚,最好准备一杯淡淡的清茶。你边呷着茶,边慢慢地翻阅北京出版社新近出版的三本画集《北京老天桥》、《北京的胡同》和《北京四合院》。朦胧中你便走在了幽深神秘的胡同,或宽绰疏朗的四合院,你便听到了天桥上京腔汇杂的喧哗,嗅出了老北京的味儿——古朴、自然、亲切而富有深沉的文化底蕴。
张恨水市井小说的代表作《啼笑姻缘》是以北京天桥为背景的。天桥既是贩夫走卒引车卖浆者流吃喝玩乐的场所,又是民间文化艺术的摇篮,多少艺人曾在这里粉墨登场、吹拉弹唱。《北京老天桥》汇集了大量珍贵的照片,其中相当一部分是40多年前拍摄的,还包括一些著名画家根据历史记载创作的天桥市井风俗画。通过老天桥的种种碎景杂事,向当代京城居民展示了那个早已远去的斑驳杂陈的民俗世界。如今北京的歌舞厅、KTV包间不算少,但有多少是“贩夫走卒引车卖浆者流”所能享用的?这是当代市井文化新的困惑。
老北京人说:“北京的胡同,有名的三百六,无名的似牛毛。”不少胡同中的一块砖、一片瓦都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了。《北京的胡同》中近150幅照片全是黑白片,古朴厚重,透着历史感,就像饱经沧桑的胡同本身。有趣的是,直接以人名、姓氏命名的胡同就有百十来条,其中不乏达官贵人的名号,但更多的还是平民百姓、小商小贩、手工业者的俗名。如刘兰塑胡同纪念的就是元朝那位著名的塑像家刘元。在胡同中居住的百姓日常生活离不开必需的商品,因而有了不少以商品来命名的胡同;买卖商品又离不开市场,所以又有了以市场来命名的胡同。如煤渣胡同、毡子胡同、劈柴胡同(今辟才胡同),还有菜市口、珠市口、灯市口等,令人菀尔之余,不得不感叹:在皇皇乎800年京都的背后,原来竟一直隐藏着一个市俗的平民的北京!
与《北京的胡同》不同,《北京四合院》则全部采用色彩鲜艳浓烈的彩照,真实地再现了老北京人憩歇之所大红大绿的基调。它先总括介绍四合院的基本格局和建筑特色,再一步步地特写四合院的宅门、影壁、垂花门、内宅及室内装修、私家园林和庭院绿化……把读者引入一个充满祥和、温情气氛的生活世界。遗憾的是,如今随着城市人口的膨胀,四合院已从一家一户关起门来自成天地的幽雅居所变成了几十户人家摩肩接踵的大杂院。生活空间的拥挤时常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以至于当年老舍笔下北京人的乐天淳厚演变为时下某些都市小说中“胡同串子”的尖酸刻薄,令人怅然不已。如何把老四合院体现的人和传统嫁接到现代民居中,毕竟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课题。
读罢这三本画集,我忽然发现,饱蘸中国人文精神的京味文化似乎并不在越来越高的大楼、越来越汹涌的车流中。北京的味道原来就在那么古老而又那么不起眼的天桥、胡同和四合院里,因为那才是最原汁原味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