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阅读
  • 0回复

迎接中华民族新的伟大振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3-21
第9版(理论)
专栏:

  迎接中华民族新的伟大振兴
王梦奎
世界正处在世纪之交。制定一个跨世纪的纲领,是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也是举国上下普遍关注的大事。去年9月中国共产党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了未来15年的主要奋斗目标和指导方针,以及经济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以及李鹏总理就此所作的《报告》,根据《建议》精神,绘制了我国跨世纪的宏伟蓝图,展现了中国人民迈向21世纪的宏图大略,使执政党的主张成为国家的意志和政府工作的指针。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领导作用。
(一)
“九五”和2010年的奋斗目标是宏伟的。这就是:“九五”时期,全面完成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部署,2000年在人口将比1980年增长3亿左右的情况下,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基本消除贫困现象,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态势看,2000年实现第二步战略部署的实际成绩,将会超过原先的设想。主要表现在,原定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已经提前5年实现,以及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在经济总量上要大于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按照《纲要》所提出的“九五”时期年均8%的经济增长速度计算,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将是1980年的将近6倍,比实现人均翻两番的要求多10%以上。2010年比2000年再翻一番,即相当于1980年的将近12倍。这样的经济增长成绩,不论在我国还是在世界经济史上,都堪称奇迹,值得大书一笔。按照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2010年不是一个独立的发展阶段,而是从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到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过渡:“更加宽裕”的小康水平,是由“小康”到“富裕”的必经之路;“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由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更加成熟和定型的制度的必经之路。我国现代化事业的目标,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议》以及《纲要》和《报告》都强调,在推进改革和发展的同时,要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可以断言,实现了2010年的奋斗目标,将为下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九五”和2010年的奋斗目标是实事求是的,经过努力是完全能够实现的。从国内情况看,我国具备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的条件。经过建国以来的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有了比较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处于迅速扩展的经济成长阶段,广阔的国内市场和比较高的储蓄率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对外开放的总体格局已经形成,继续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将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基本保证;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路线和方针,为继续前进指明了方向。从国际条件看,尽管世界仍然充满矛盾,但和平和发展是时代的主题,未来15年世界和平和比较好的周边关系可望保持,世界大战打不起来,大规模的外敌入侵不大可能发生。我国仍有可能集中力量进行国内建设。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亚太地区经济迅速崛起,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明显增强,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所谓抓住机遇,就是充分利用国内外的有利条件,谋求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这样的历史机遇并不很多。机不可失,时不我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抓住机遇,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现在的任务,是继续抓住机遇,把这一伟大事业进一步推向前进。
我们在前进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中长期经济发展中也有不少制约因素。主要是:农业是国民经济突出的薄弱环节,不能适应人口增加、生活改善和经济发展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要;国有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较多,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在经济快速增长和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通货膨胀压力大,国家财力不足,宏观调控能力不强;国民经济整体素质低,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经营粗放,浪费严重,效益不高;人均资源相对不足,人口和就业压力大,特别是几亿农民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地区发展差距扩大,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悬殊;社会腐败现象滋长,一些地方治安状况不好,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面临不少新的问题。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们面临着发达国家在经济和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在国际关系中面临着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压力。同时,还要考虑到可能出现的其他不利因素和不确定因素。十四届五中全会和八届人大四次会议,对这些问题和困难作了充分的估计,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居安思危,奋发图强。这是头脑清醒和有力量的标志。诚然,现代化道路不会一帆风顺,但只要居安思危,正确运用已经积累起来的成功经验,充分利用各方面的有利条件,注重解决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兢兢业业地做好各项工作,就能趋利避害,化险为夷,在克服困难中不断前进。
(二)
实现“九五”和2010年的奋斗目标,关键是实现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这是生产关系的变革;一是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问题。强调实现两个转变,是《建议》以及《纲要》和《报告》不同于以往五年计划和长期规划的最大特色。两个转变都是当前紧迫的任务,又是经过长期努力才能完成的任务。经过17年来的改革,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格局已经形成,国民经济市场化、社会化程度明显提高,新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的框架初步建立,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搞好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和骨干作用。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有深刻的体制根源,也有非体制原因,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努力。当务之急,是正确处理新上项目和利用现有基础的关系,注重技术改造和规模效益,克服片面追求速度、盲目铺摊子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痼疾,真正把提高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从长远的发展来说,转变增长方式归根到底要靠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现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我国人均耕地、水、森林和不少矿产资源都低于世界人均水平,又处在迅速推进工业化的发展阶段,资源消耗量大,必须积极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才能适应国内外市场的需要,并且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经济规模已经很大,每年新增加的投入相当可观,积极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把潜力充分发挥出来,现代化建设必定能够取得更大的实际成绩。
实现“九五”和2010年的奋斗目标,应兴应举之事千头万绪。最根本的是,坚持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坚持“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基本方针,认真贯彻《建议》提出的指导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九条重要方针。在工作部署和安排上,最重要的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现代化是目标,没有发展就没有现代化。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只有深化改革才能解决影响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稳定是顺利推进改革和发展的前提,又必须通过改革和发展才能长久保持。未来15年,既要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又要抑制通货膨胀,保持宏观经济稳定;既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调整社会利益关系,又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实现共同富裕;既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又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改革、发展和稳定都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处理好三者关系,避免大的社会震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改革、发展和稳定都很重要,在具体工作部署和安排中,不同时期侧重强调某一方面也是必要的,提出正确处理三者关系,是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现正进行改革和谋求发展的一些前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尽管发展起点和改革目标不尽相同甚至大异其趣,都从实践中认识到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之重要。中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证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三者可以兼得,否则就可能一无所得。
(三)
值此世纪之交,在学习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和八届人大四次会议制定的跨世纪宏伟蓝图的时候,不能不引起人们跨世纪的回顾与展望。从1840年鸦片战争起,我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发生了中日甲午战争和签订“马关条约”,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和签订“辛丑条约”。从30年代起日本大举入侵中国。我们的祖国受尽列强欺凌,是饱经内忧外患进入20世纪的。当时人们形容中国的形势危如累卵,面临着被列强瓜分豆剖和亡国的危险,是很确切的。中华民族没有停止过抗争和自强。从林则徐领导的焚烟抗英,中经太平天国革命、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孙中山所领导的推翻封建帝制的辛亥革命,以及全民族奋起的抗日战争,进行了前赴后继、可歌可泣的斗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终于取得了民族解放和人民民主革命的划时代胜利。确如毛泽东所说: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国历史开辟了新纪元。建国以来,尽管在前进的道路上发生过严重挫折,毕竟实现了具有深刻历史意义的社会改革,包括50年代所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和17年来的改革开放,为我国的繁荣富强创造了必要的社会条件。现在全世界都看得见,旧中国贫穷积弱的面貌已经根本改观。改革开放以来所实施的“六五”、“七五”和“八五”三个五年计划的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使我国的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都上了一个很大的台阶,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位次显著提前,生气勃发的中国成为亚洲乃至世界政治和经济中的活跃力量。可以预言,再经过三个五年计划的建设,实现了《纲要》所确定的目标,我们国家的面貌就会有一个更大的变化。从现在起再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到下世纪中叶,我国就将以现代化的姿态屹立于世界。回顾既往,展望未来,作一番大跨度的历史思考,正可以进一步增强全民族实现现代化的坚定信念,并且把这种信念转化为投身现代化事业的实际行动。中国正在现代化道路上大踏步前进,这在全世界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西方一家颇有影响的通讯社最近说:中国的“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是“雄心勃勃的计划”,显示了中共“要把21世纪的中国建成一个现代化的、仍然是社会主义的国家”。这话说得不错。请看今日之域中,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指引下,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12亿人民正团结奋斗,迎接中华民族新的伟大振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