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阅读
  • 0回复

传统的活力——在芬兰看中国南戏《张协状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12-08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友谊之花

  传统的活力
——在芬兰看中国南戏《张协状元》
郭天禄
在国内极少看戏,想不到在芬兰却感受到中国戏曲催动的激情。若非身临其境,谁也难以相信一出我国早期戏剧南宋戏文《张协状元》,会令成千上万对艺术挑剔的芬兰人着迷。但眼前的情景都是实实在在的现实:台上,演员挥动着鲜花频频谢幕;台下,如潮的掌声持续十余分钟,观众久久不忍离去。
戏剧的实质是演员与观众的交流。中国艺术家以自己的热忱和精湛的技艺深深打动了芬兰观众的心。从6月中旬到7月初,《张协状元》剧组应芬中友协的邀请,先后在赫尔辛基、图尔库等地连续演出六场,观众如云,好评如潮。芬兰国家电视台和报刊报道了演出盛况,赞誉中国戏曲“精妙绝伦”,“演出是高水平的”,“对加深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发挥了桥梁作用”。观众称颂《张》剧风格新奇、音乐优美,充满着诗的意境。
《张》剧讲述的是一个既古老又富有新意的爱情故事:落难书生张协蒙贫女相救遂结连理,但书生在状元及第后却对发妻恩将仇报。全剧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作者以白描手法将人性的丑与美直现于观众面前。导演于少非在构思上充分注意到南宋戏文的原作风格和现代人的欣赏水平,对两个主要人物浓墨重彩,着力于人性的深层刻画与剖析。难怪芬兰友人称《张》剧是人类文化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
国外不少人对中国戏曲有一种“满场武打、锣鼓喧天”的成见,《张》剧以独特的风格令芬兰观众耳目一新。空阔的舞台上没有大幕遮蔽,也没有复杂的道具,一幅喻示南宋勾栏的黄色幕帐半悬空中,引导观众穿越700多年的历史风雨置身于南宋古城。凭借演员的表演和观众的想象,数平方米舞台时而是荒山古寺,时而是花烛洞房,时而是金殿高宅,时而又是血溅山崖,时空切换自由驰骋,景物置换成于瞬间。除主角之外,其他演员皆一人数角,角色转换有时面向观众,但不显唐突,再现了南宋戏文的平民化特色。
《张》剧的音乐古腔古韵,优美动听,极富感染力。开场的琵琶独奏如诉如泣,既是序曲,也展示了东方音乐的韵美。6名乐手置于舞台中央,依照剧情发展或帮唱或帮角,体现了戏剧发展初期艺人之间相互帮衬的亲密关系。唱腔设计典雅清新,贫女的一曲催人泪下的长段诉冤引起观众阵阵叹息,以至于出现了观众献花时同情“贫女”冷落“状元”的厚次薄主的场面。
《张协状元》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保留最完整的古代剧本,被誉做戏曲艺术的“活化石”,收入《永乐大典》的第13991卷中。清末,剧本被八国联军掳掠,后由学者叶恭绰从伦敦购回存于天津一家银行,抗战时期再度失落迄今下落不明,现仅有抄本传世。据我国驻芬兰文化官员介绍,芬中友协秘书长维里·卢森堡先生和芬兰亚洲艺术评论家尤卡·米埃蒂宁先生在众多的预选剧目中,一下子就看中《张》剧的历史价值和艺术魅力。
剧组访芬正值仲夏时节,万湖之国天蓝得透亮,水绿得晶莹,芳草萋萋,绿荫匝地,但最令中国艺术家感动的是芬兰人民对中国的深情厚意。访问演出的成功,中国戏曲遭遇的激情,再次表明艺术没有国界,尤其是充满活力的民族传统艺术能够超越语言、文化等方面的隔膜走出国门、融入世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