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阅读
  • 0回复

基布兹之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12-08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域外社情

  基布兹之路
沈大力
久闻犹太民族素有集体生活的意向,故一踏上犹地亚,就立刻想到去犹太公社“基布兹”一游。因为,在世界其它地方,类似尝试皆已穷尽告罄。
经友人拉扎尔教授安息日前的联系,我乘出租汽车来到“玛莱·哈萨什米”,意为“五人岗”的基布兹。这里的入口竖立着一座奋身抗暴的女性石雕,纪念华沙犹太人反纳粹起义,喻示基布兹对自由的渴望。
“我们的基布兹始于1938年。”弗里德曼先生对我说,“最早一批社员是波兰犹太移民,自愿结合而成。”接着,他缕述这座犹太公社的状况。我如聆空谷泛音,恍如绝尘隔世。
据他介绍,“五人岗”实行直接民主,由全体社员投票选举基布兹书记,任期两年。书记下设书记处,负责日常事务,还有若干委员会,分管农业、经济、体育等方面具体工作。各委员会亦通过民主选举产生,一年改选一次。这个集体的最高决策属全体社员大会,每两周召开一次,有权否决书记和各委员会的决定,可以随时撤换书记,防止行政机构官僚化。
基布兹生产资料公有,成员生活全部由社里负担,包括食宿、社会医疗保险、子女教育和各类文化活动。尤为突出的,是社内人人平等。普通饲养员跟书记等负责干部享受同样的经济报酬,每月津贴200美元,年终追发1000美元,供社员个人开销,基本上贯彻“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有书记被社员大会撤下来的情况吗?”我关心地问。
“我们这儿从来没有过。”弗里德曼先生毫不犹豫地回答,“在基布兹里,担任书记要比普通社员付出更多劳动,而无额外报酬,全靠为众人服务的精神。”
“经济上绝对平等,有人会偷懒吗?”
“一般没有。每个人自愿加入基布兹,志愿劳动。否则,舆论上通不过,很难在集体中生活下去。”
“基布兹生产效率怎样?”
“愈来愈高。除农畜和果园外,我们还开拓第三产业,发展旅游服务。原先,基布兹已有一座旅馆,客房四季暴满,现又盖一幢更大的旅馆楼,扩充经营。”
“年轻人能留得住吗?”
“基布兹供社员子弟上大学。年轻人毕业后自由选择前程,约有一半人回社。不过,即使脱离基布兹的人,也守道德,自觉回来为培养他们的集体劳动一个时期,尽完义务才走。”
“基布兹从建立起,至今有什么变化?”
“老一辈全凭信念,强调一切集体化,年轻一代领导人则需适应现代社会环境。他们主张减少供应性实物分配,增加社员现款收入。生活上,他们提出过渡到以家庭为基础单位,晚饭可回家去吃等等。可这引起老资格社员反对,认为允许差异是偏离正轨。时代不同了,基布兹出现了新矛盾,但我们相信能够妥善解决。”
“像你们这样的基布兹,以色列全国有多少?”
“总共250个,人口15万,主要分布在北部的加利利地区。规模最大的2000人,像我们的基布兹仅有250人,附近的一个略为大些,约450来人。基布兹占全国农业50%以上,另外还有一种个体劳动,产销集体化的村庄。在以色列,纯单干农户很难存在。
来“五人岗”参观前,我曾听友人狄诺尔先生谈到以色列60%的土地为朔漠,农业人口只占3%,可农产品竟然还出口,其中基布兹体起了主导作用。正是靠这种集体化农庄,干燥的东部沙带才出现了一片片绿洲。
在耶路撒冷,拉扎尔教授颇为自己三个子女都入基布兹而骄傲,觉得他们各得其所,兴奋地对我说:“大儿子有哲学气质,认为人应过基布兹式的集体生活。二女儿爱上了基布兹一个小伙子,嫁了过去。小儿子嘛,他喜欢大自然的环境,情愿寄身田野,终生务农。”
由弗里德曼先生陪同,我先参观“五人岗”的社员住宅、少年集体宿舍、幼童白日游戏房。只见处处花卉鲜丽,环境幽雅怡人,似入清凉乐土。然后,我陆续看了各种农业设施、果园、奶牛棚和机械化挤奶站及汽车车库,于晌午来到社里的公共食堂。食堂整天开放,一日免费供应三餐,总是热气腾腾。犹太人一家家围桌就座,谈笑进餐,一片欢娱。饭菜的花样与质量,远胜过巴黎一般的快餐店。热荤冷盘,甜点奶酪,饮料水果,应有尽有,任人挑选。我一边跟弗里德曼先生一起就餐,一边瞧近旁约莫两三岁的犹太小姑娘满意地咬着红苹果似的大炸糕,心想:“小丫头在吃大锅饭!”
犹太人在这儿集体吃大锅饭,吃了将近60年,看来他们还要继续这样吃下去。我想,非洲瘦骨如柴的幼童,欧美感情断奶的弃儿,都会羡慕眼下这个犹太小女孩儿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