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4阅读
  • 0回复

“丑星”必须审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3-23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文艺短论

  “丑星”必须审丑
邱景华
“丑星走红”现象,曾是文艺界的热门话题。表面上看,是由观众们对于娱乐性的喜爱而引发的;但深层原因却是新时期社会审美观念变化所导致的。经历了一场“浩劫”,很多人在反思中认识到民族弱点的长存和自我缺陷的永在,认清了一段时期来文艺作品中那种“高大全”英雄的虚假性。于是,在审美领域里就出现了对平凡的认同和人生缺陷的接纳。正是在各种文艺门类“缺陷美”大量出现的基础上,一些长相怪异乃至丑陋的演员,才逐渐被曲艺和影视圈所接受,并凭借他们“化丑为美”的喜剧艺术,逐渐“走红”乃至成为“丑星”。
但是,在掌声和喝彩声中,我们却发现“丑星走红”之后,其喜剧艺术在整体上并没有出现相应的发展和提高,反而产生负面影响,出现普遍性的下降。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拜金主义的冲击,致使某些“丑星”为了赚钱而随意演出;另一方面是一些修养不高的“丑星”,误认为自己的“走红”是观众们对“丑”的偏爱,于是千方百计以自身的丑态逗乐观众。总之,缺少社会性的内容和意义,只停留在“自嘲己丑”的低层次,是“丑星”喜剧艺术品位普遍不高的症结所在。
如果把“丑星”与喜剧艺术家相比,就会更清楚地发现“丑星”的先天性短处。喜剧艺术的目的在于审丑,即通过“笑”来达到对“丑”的批判和否定。虽然,喜剧艺术家多数也是“丑相”,但他们并不像“丑星”那样以“丑”为荣。恰恰相反,他们不仅不满自己的形象,而且也不满自身性格的缺陷,并由此推广为对人生和社会缺陷的否定。正是这种对人类理想的永恒追求,才使他们站在审美的高度,发现丑、批判丑,并“化丑为美”,创造出“缺陷美”。
世界喜剧大师卓别林塑造的那个“流浪汉”,虽然也是“丑态百出”逗人发笑,但观众们笑完之后,却从这个可怜的流浪汉身上,看到工业社会所导致的人的异化,体会到卓别林对弱者充满人道主义的怜悯和关怀。实际上,观众们所经历的是心灵被震撼之后的“含泪的笑”。同样是“丑角”,卓别林的“流浪汉”因其深刻的社会意义具备了喜剧性,有很高的美学价值;而“丑星”以丑逗笑的“喜剧动作”,仅仅具有“可笑性”而已,所达到的只是喜剧艺术的最低档次。这就是“献丑”和“审丑”所造成的巨大审美差距。
所以,“丑星”必须审丑;但审丑的前提必须具备正确的审美理想。因此,提高“丑星”的审美素质已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当务之急。希望有更多以逗乐为目的的“丑星”,上升为寓崇高于滑稽的外谐内庄、寓庄于谐的喜剧艺术家!
(作者单位:福建省宁德师范学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