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6阅读
  • 0回复

从公祭大禹陵到《大禹治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3-23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从公祭大禹陵到《大禹治水》
沈才土
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总是有着无穷的魅力。最近,曾在民间流传了几千年的大禹治水的故事被搬上了舞台。由浙江绍剧团排演的大型绍剧《大禹治水》在社会各界产生了极大的震撼力,受到普遍的好评。
绍剧是浙江绍兴的一个地方剧种,在众多的戏曲艺术中,《大禹治水》被以绍剧的艺术形式表现并不是偶然的。大禹与绍兴有着不解之缘。绍兴是大禹安陵之地。司马迁《史记·夏本纪》中就有“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的记载。会稽即绍兴,这里至今还完好地保留着全国独一无二的大禹陵,全国最大的禹庙,以及禹穴、禹井等众多遗迹。绍兴民间至今还流传着涂山娶妻、宛委得简等许多民间故事。三过家门的故事也发生在绍兴。
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治水英雄,中国的立国之祖,大禹治平洪水、奠定九州的丰功伟绩,忧国忧民、菲饮食、卑宫室的崇高品德,以及艰苦奋斗、公而忘私、勇于开拓的伟大精神,在人民中间已是家喻户晓世代传诵。大禹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之魂。绍兴人既为有这样的民族先祖而骄傲,也深感大禹守陵人的使命和责任。1995年4月20日,浙江省和绍兴市隆重举行了’95浙江省暨绍兴市各界公祭大禹陵活动。在筹备这次盛典中,社会各界广大群众及至港澳同胞、海外侨胞表现出了巨大热情,涌现了许多感人至深的事迹,在海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反响。特别值得欣喜的是,江泽民总书记对大禹、大禹精神和祭禹活动以高度评价,于去年5月15日亲临大禹陵,并为大禹陵牌坊题写坊额。这使绍兴人民深受鼓舞。正是在这样的氛围感召和民族责任感、历史责任感驱使下,浙江省和绍兴市一批艺术家编排创作了《大禹治水》一剧。
《大禹治水》的问世,也是时代的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为精神文明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时代内容。与此同时,市场机制的逐步建立,也给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新问题,一些人把商品市场的价值原则引进了思想道德领域。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淡化,社会理想、信念和自我牺牲精神弱化,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的泛滥,使广大人民群众和有识之士深感不安和忧虑。人们渴望、呼唤优良传统道德和社会主义道德的回归。因此如何唱响主旋律,振奋民族精神,弘扬社会正气已经成为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大禹治水》之所以产生如此巨大的感召力,就因为它与时代需要相契合。可以说大禹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精神的化身,在大禹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因此,《大禹治水》一亮相,就受到了戏剧界和舆论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在浙江省第六届戏剧节上一举夺得大奖。在绍兴等连演30余场,在各个年龄层次和知识层次的人群中,包括青年学生中都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其盛况可谓多年少见。
绍兴市委、市政府在近几年的实践中已经深刻体会到坚持两手抓、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步前进的重要性。改革开放以来,绍兴市的经济以平均年递增16%的速度增长,1995年国内生产总值已达410亿元,达到人均1万元。与此同时,绍兴的精神文明建设也迈开了大步。在浙江省创建文明城市两轮竞赛中,绍兴市均名列前茅。绍兴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已经形成了互相促进、互相推动的良性循环。市委、市政府认识到,要保持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继续切实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在戏剧尚未走出低谷的今天,敢于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投入近百万元,排演《大禹治水》就是基于这种认识和历史使命感,民族责任感。
从’95祭禹活动到《大禹治水》的诞生实际上是运用优秀历史文化遗产不断深化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过程。它证明,优秀的文艺作品确实是能够起到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的。《大禹治水》的进京演出,无疑是对全市人民的极大鼓舞,愿大禹精神在神州大地更加发扬光大。
(本文作者是中共绍兴市委副书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