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阅读
  • 0回复

走上市场的庐山名人别墅为何无人问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3-26
第10版(经济生活·工交)
专栏:热点透析

  走上市场的庐山名人别墅
为何无人问津?
本报记者朱剑红
庐山,一座风云际会的山。
1992年,这座中国历史名山又起风云。但那不是政治的雷电,亦非自然的云雨,而是一场空前的商海波澜。
是年,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宣布:庐山将出让21幢名人别墅的50年使用权。经过一番角逐,当年9月18日,香港运通年公司以510万美元的价格,获得了21幢别墅的使用权和改造权,并决定,在改造后,将拍卖这批别墅的使用权。
3年过去了,运通年公司虽然为别墅的翻修、拍卖和宣传等花费了几千万元人民币,但21幢别墅依然“待字闺中”。
名人别墅究竟值几何
“定价过高”,是许多业内人士的评价。
庐山管理局转让这批别墅的起价是每平方米1000美元,运通年夺标的价格是每平方米1100美元,平均每幢别墅约合25万元美金。次年,该公司拍卖底价为每幢75万—100万美元。
在《房地产世界》召开的一次研讨会上,北京大学的董黎明教授作了一个粗略的对比:1995年九江市商业用地每亩基准地价为60万元人民币左右,省城南昌每亩约300万元;而庐山这批别墅按出让价格大致折算,每亩地价折合人民币约600万元人民币。风景名胜区的地价与其周围城市的地价,肯定要有一定差别,但不可能差别太大,如厦门鼓浪屿的别墅楼面地价为每平方米1700元人民币,比市区的住宅楼面地价仅高0.5倍,相比之下,经济发展水平远低于鼓浪屿的庐山,地价与九江的差别就太大了!
再看拍卖价格,每幢别墅平均每平方米售价2500美元左右。我们不妨把它与同期其它城市的高档别墅售价(每平方米)作个比较:北京圆明园别墅1600美元;北京帝京花园别墅12500元人民币;上海玉兰花园别墅1600美元;南京金陵富绅花园别墅1080美元;青岛弄海潮别墅10000元人民币。
花六七百万元乃至上千万元人民币,在庐山买一幢别墅的50年使用权,是不是“物有所值”呢?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副所长刘洪玉认为,庐山的别墅不像那些依托大城市的别墅,不能与正常的生活及经营结合起来,使用的效益低,而管理成本却很高。如果为投资收益而购买,则必须保持80%的出租率和61美元/平方米的租金。这在庐山是不可能的。
由于入住过近百年现代史的政治风云人物,庐山别墅有了一定的人文色彩。但是,这种人文色彩的价值有多少?买房者是否能够得到心理满足呢?又有多少人想得到这种满足?别墅毕竟不同于字画古玩,后者随着时间推移而升值的趋势是肯定的,而前者的政治色彩随时间推移而褪色,别墅还要折旧,况且只有50年的使用权。
现在,庐山管理局没有说它当初的出让价太高,运通年也说它付出了很高的成本,不能降低售价。但如果不打破僵局,庐山管理局和运通年都将是输家。那么,是采取双方修改合同、降低地价的办法?还是运通年降低成本、减少收益,从而降低价格?或者是双管齐下?不管怎样,目前有价无市的局面不可能支撑很久。
卖“名气”还是卖“别墅”
这21幢庐山别墅在民国时期,先后住过段祺瑞、蒋家父子、白崇禧、顾祝同、陈果夫、孙科、陈布雷、陈诚、何应钦等人,新中国成立后,曾住过的人有贺龙、薄一波、柯庆施、汪东兴、康生、罗瑞卿、茅盾、刘海粟等,所以,它们的出让才备受关注。香港运通年公司在后来采取的一系列推销活动中,似乎把宝押在了“名人”二字上。
运通年公司夺得庐山名人别墅的改造和转让权后,花了大量时间整理史料,查清每一幢别墅历年入住的名人,并请人精心设计可谓出语惊人的商业广告词,把首场北京拍卖地点设在人民大会堂。可以说,初期营销把宝押在了“名人”二字上。
要说轰动效应,确实达到了商家预期的效果。一时间,海内外的华人和各种传播媒介为之哗然。国内外各大报刊及通讯社,用大量篇幅进行报道。
然而,这种强烈的反响,却使事情走向了运通年公司始料未及的另一个方向。人民大会堂出于种种原因,取消了拍卖,其它几处的拍卖也流产了。几个月后,运通年公司又采取了暗标竞投的方式出售,但一幢别墅也未售出。
今天,回过头来看,许多专家学者及房地产同行都认为,别墅毕竟只是别墅,如果过高估计“名人”这个卖点,会严重影响物业的价值评估和市场定位。庐山毕竟是以自然为主、人文为辅的风景区,九江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它对当地房地产市场的支撑能力有限,在考虑人文因素的商业价值时,也必须充分估量这些因素。
东方房地产学院副院长张永岳认为,名人效应具有一定的商业价值,但是“名人别墅”的保值潜力能有多大?由于在庐山还没有这种物业成交的先例,人们无从得知。这就给购买庐山名人别墅的投资带来了相当大的风险。
如何保护“别墅博物馆”
今天的庐山,有风格各异的西式别墅1000余幢,因而有“世界别墅博物馆”之称。
提起这个“博物馆”,就不能不提到一个叫李特立的英国人。
1886年,22岁的英国传教士李特立到九江传教。1895年,英国和清政府签订了庐山英租界条约,李特立将他在牯岭英租界买下的地皮划为200多块,在上海、武汉等地出售。此后,英、德、美、俄、意、葡等20多个国家的侨民纷至沓来,在庐山大兴土木,建造各种风格的别墅。
随着屈辱历史的结束,昔日殖民者的别墅已成为共和国的财产,成为庐山风景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西方建筑艺术在中国的一大宝库,为人们研究那一时期的建筑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对今天的庐山来说,如何保护这笔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个很大的问题。
这些经历了百年风雨的别墅,有很大一部分面临倒塌的危险。如何改造、及改造资金从何而来,颇令人头疼。庐山管理局出让21幢别墅,一个主要动机是为此寻求一个出路。
运通年公司对别墅采取的是推倒重建的办法,除了蒋介石早年购买的河东路191号别墅外,其余20幢都已推倒。据运通年公司介绍,他们请了诸多专家会诊,认定原建筑已破旧不堪,无法改造,随决定推倒重建。新的别墅据说是请国内外名家设计、按原建筑风貌复建的。
对这种做法,很多人有疑问:这能起到保护文物的作用吗?当然,庐山别墅不同于青岛、鼓浪屿等地的旧别墅,后者是以居住为主的,建造得较坚固;前者纯粹用于度假,坚固程度大大降低,据说有些别墅连像样的地基都不做,只埋了几十厘米的洋灰。即便如此,是不是真的非拆不可呢?就是从商业角度看,拆旧建新,还能叫“名人别墅”吗?名人效应的商业价值岂不是要大打折扣了吗?
千古文化成就了庐山,百年风云托衬了它的名人别墅。如今,人们开始用金钱来衡量这文化这风云的价值。对庐山,这究竟是福是祸?人们一时还说不清。市场经济的时代大背景和房地产开发这只看不见的手,将在庐山留下什么样的文化痕迹呢?今天的庐山将以怎样的面目出现在后代历史中呢?
人们在探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