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新”光灿烂——记茂名石化公司30万吨乙烯工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3-27
第2版(经济)
专栏:

  “新”光灿烂
——记茂名石化公司30万吨乙烯工程
本报记者江世杰
前不久,国家有关部门批准茂名石油化工公司(简称茂石化)向社会发行24亿元债券,为即将建成的30万吨乙烯工程筹集建设资金。近来,社会上对茂石化乙烯工程的关切度陡然升高。不久前,记者前往茂石化采访,真切感受到这个国家“八五”重点工程,浑身上下闪烁着新工艺技术、新管理体制、新建设模式的耀眼光芒。
工艺技术新
原油加工中产生的石脑油、轻柴油、加氢裂化尾油是生产乙烯的主要原料,而乙烯又是市场急需的塑料、橡胶、化学纤维的重要原料。茂石化30万吨乙烯工程与我国已经投产的5套同规模乙烯装置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工艺技术具有世界90年代先进水平。例如,它的回收系统采用深冷分离技术,每吨产品的能源消耗从一般的700万大卡降到了580—600万大卡;使用液相分子筛,在世界上是继日本之后的第二家;用溶液法生产合成橡胶,在中国还没有第二个单位;特别是10套装置中的高压聚乙烯、乙烯、聚丙烯等装置,和早年引进的装置相比,可以说都是“一个顶俩”,达到了经济规模。再加上这些装置和主要附属装置,全都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控制系统,从而让人油然而生“我国乙烯生产已经鸟枪换炮”的感觉。
总经理李文成告诉记者:先进的工艺技术有利于节能、降耗、增加产品收率、提高产品质量,尽管尚未投产,但日本、韩国的几家大商社却为做生意而多次跑来洽谈。
管理体制新
茂名石化乙烯工程从开始工厂设计之时,就决定与“大而全”、“小而全”、“工厂办社会”那一套逐步一刀两断。例如,他们改传统的多级管理为二级管理,取消分厂建制,按专业设置管理部门直接管到生产装置;由“工厂办社会”向“依托社会办企业”转变,医院、学校、托儿所、幼儿园等一律依靠茂石化老区和社会,对难于依托到位的部分辅助性、服务性业务,则组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协力企业进行有偿服务;在精简机构、减少层次、减少定员的同时,还坚决打破铁饭碗。
李文成总经理告诉记者:乙烯工程从1993年11月8日开工以来,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改革,始终没有中断。以企业定员为例,国内同等规模的乙烯工厂为1.2万人;国家批准茂石化乙烯的定员为3868人;然而在1994年7月组建生产系统时,他们又自动将定员减到3000人。
建设模式新
茂名石化乙烯工程由中国石化总公司与广东省共同投资,一开始就决定实行业主责任制和“小指挥部、大监理队伍”的新模式。指挥部小到只有150多人,仅相当于以前同等规模乙烯工程指挥部的1/10,与业主签订工程总承包合同,代表业主承担建设责任;在总承包的前提下,选择专业化的社会监理单位——齐鲁石化工程建设监理公司等,对工程建设进行“三控制”(施工进度、质量和投资),“两管理”(工程合同和信息),并负责协调各参建单位与建设单位的关系。乙烯工程建设指挥部副指挥温勇祥告诉记者:这种新的建设模式,虽然在我国石化系统运用还是第一次,但实际效果却非常好。现在,整个工程质量处于受控状态,投资概算也不会超过,10套装置中有7套计划今年9月投料试车,年内就要生产乙烯5万吨,用它的盈利来实现全年的收支平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