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开拓特殊的事业——记佳木斯殡葬管理处主任于荣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3-27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开拓特殊的事业
——记佳木斯殡葬管理处主任于荣
曹红晨付忠贵
屈指算来,于荣从部队复员分配到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殡葬管理处,已经整整15年了。15年来,他和同志们一道默默奉献,他所担任主任的佳木斯殡葬管理处多次被民政部授予“全国殡葬事业先进单位”、省“文明单位”标兵,他个人被民政部授予“全国殡葬战线先进工作者”称号。
于荣今年42岁。1980年冬天,他从部队复员后被当地退伍军人安置办分配到殡葬管理处。当时的佳木斯殡仪馆,位于郊区,四周枯蒿残草,满地烂泥污水。于荣凭着他在部队练就的顽强拚搏的作风,带领全体职工,仅用几年时间,将管理落后、服务质量差、经济效益低、群众意见大的佳木斯殡葬行业建成了服务系列化、管理科学化、庭院花园化、室内宾馆化、进尸机械化的先进单位。
为了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文化水平,于荣又去佳木斯职工大学法律系刻苦攻读,1985年,刚进入而立之年的他在法律系毕业。他刚刚毕业,黑龙江省农场总局就多次派人到佳市民政部门,希望聘请于荣到农场总局司法部门工作,各方面条件也很优厚。于荣婉言谢绝了对方的好意,回到殡葬管理处,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迈进。
过去,殡葬服务项目单一,领域狭窄,仅仅局限在尸体火化、骨灰寄存的旧模式上。怎样既方便群众,又为精神文明建设起到应有的作用?他反复思索,认真研究,大胆地在省内首家推出了预定接尸、火化、骨灰寄存、丧主就餐等一条龙服务项目,深受社会各界群众的欢迎。这些措施为人们节俭办丧事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同时,还为国家增加了收入。
为了让殡仪馆上档次,早日跨进国家级标准馆行列,从1992年7月开始,他跟从部队回来的陶继臣一起,吃住在殡仪馆,组织实施殡仪馆扩建、改造工程。三年来,他们共建花栏围墙1780米,停车场8000平方米,现代化火化间620平方米,休息室420平方米,业务大厅390平方米,馆内养鱼池1700平方米,为群众办丧事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随后,他又把气力下在改造陈旧落后的火化设备上。经过努力,1993年新安装4台新型燃油火化机,废除了喷云吐雾的大烟囱。
为了改变骨灰寄存单一的老规格,拓宽骨灰处理多样化的新路子,于荣大胆创新,在殡葬改革的深层次上动脑筋、做文章。他用20多天的时间,跑遍全市所有的荒山秃岭,写了近万字的调查材料,多次向有关部门提出建立骨灰公墓的建议。在筹建公墓过程中,他一连十多天吃住在施工现场,和职工一道开墓地,就地解决施工中遇到的问题。资金不足,他就把家里省吃俭用的积蓄拿出来,还从亲属手中借钱。在他的影响下,全处职工筹集5万元,解决了资金不足的燃眉之急。经过3个多月的努力,他们平整山坡墓地8000平方米,当年建成各种规格、各种档次的墓穴1409座。同时,还建起办公楼、车库、职工食堂、锅炉房等附属设施……
于荣的出色工作,得到了上级部门的充分肯定。去年,佳木斯殡仪馆被评为国家二级殡仪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