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阅读
  • 0回复

齐鲁大地第一声——淄博科教兴市巡礼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3-28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齐鲁大地第一声
——淄博科教兴市巡礼
本报记者陈兴贵
阳春三月,山东淄博市刚刚开过科技大会,依靠科技进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把科教兴市推向新阶段的目标和各项措施激起的热情,像春潮在人们的心头激荡。
1987年,淄博市委、市政府喊出了齐鲁大地第一声——“科教兴市”。在短短的8年间,科教兴市的战略决策在这里产生了神奇般的效果: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比重由1987年的35%提高到49%,国内生产总值增长4.7倍;1992年,这个城乡人口共390万的城市,跨入全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行列,国内生产总值在全国各城市中居23位;1993年,建成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星火技术密集区,全市5区3县整建制地率先跨入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区县行列。这是人们看得见的成绩。而人们科教意识的强化,思维方式的转变,科技素质和文化素质提高所产生的影响和对经济、社会的促进,各级各类教育事业扎扎实实的发展,则无法完全用数字来计量。
依法规范科技行为
淄博市委和市政府的有关负责同志告诉记者:努力创造科教兴市的氛围和环境,是他们实施科教兴市抓的第一件大事。这是一项前提性工程。8年前,由市委牵头,兵分几路“北上南下”。历经半年之久的调查、分析、论证,结合自身的实际,选择和确定了“科教兴市”的战略。为此,他们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组长的科教兴市领导小组,从上到下,形成了畅通的科教兴市组织系统;确立了党委决策,人大立法,政府实施,政协参与协商,科教部门牵头,各业务部门协作配合的工作程序。8年来,市委常委每年至少两次听取科教工作汇报,研究解决发展中带全局性的重大问题。这就是他们创造的科教兴市的大环境。
依靠法规规范科技行为,推动科技进步,严格的制度化和法制化,是他们几年来一贯坚持的原则。领导更迭,人事变动,机构调整,都不影响已经确立的“科教兴市”的目标和措施。对各区县、各部门及大中型企业落实科教兴市的情况,每年都由人大牵头,由有关部门人员参加,进行动真格的检查,将检查结果与有关干部的使用、奖惩挂钩,新闻单位把科教兴市作为重头戏,不断强化人们的科教意识,1993年,在区县行政编制普遍压缩40%的时候,区县科委的编制却增加60%。“上下畅通,左右呼应;领导、资金、队伍落实;实施、监督、奖惩配套;长期目标、阶段规划、年度任务衔接”,这就是人们对淄博市科教兴市的概括。
建设科教兴市基础工程
建设科教兴市基础性工程,是淄博市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的主要形式。在农业方面,他们建立了十大科技兴农试验示范基地,采取典型示范、成果推广、集团承包、全程服务的方式,在全市进行了百万亩吨粮田、40万亩山旱地、30万亩百公斤低酚皮棉开发、推广农业科研成果150余项的基础性工程。为此,仅“八五”期间的投入即达7.34亿元,年均增长10%。如今,农业先进技术覆盖面达92.8%,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6%以上,科技进步在农业经济中所占比重达50%以上。
被国家列为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综合试验示范区的桓台县,对农业基础性工程,在资金投入、物资保证、人才落实、舆论先导等几个方面逐条落实,形成合力。他们将从建筑业中赚的钱投入农业科研与推广;他们与北农大、山农大、莱阳农学院等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的专家、教授长期挂钩已形成制度;他们建立有县农业服务中心、乡服务站、村服务队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以5个示范乡镇、20个示范村、6000示范户为点,在全县形成有效的科技示范体系;县里的学校则为培训农业科技人才和推广人才服务。在新的一年里,玉米产业化工程的研究正加大力度,为实现原料型农业向商品型农业转变创造条件。一个以工厂化农业为重点的现代化农业先导工程正在这里启动,微生物肥料、无病毒苗木繁育、蔬菜工厂化育苗、禽畜工厂化饲养的曙光正在向人们展示出来。
《淄博工业:跨世纪的选择——淄博工业产业结构跨世纪发展预测研究》,正像一个施工蓝图,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分工、分步骤实施的“星火科技百亿工程”、“大中型企业科技进步示范工程”、“高科技火炬百厂工程”、“科技成果转化金桥工程”、“科技事业强身工程”,则把这蓝图具体化、现实化。
作为全国首批星火计划密集区,经过8年多的努力,已成燎原之势。到1994年,这里的乡镇企业已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6.8%,在淄博的经济发展中已形成“三分天下有其二”,总产值达492.1亿元,比8年前的1987年增长30倍。
“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是淄博市科教兴市的战略重点。这里,在围绕高新技术的重点领域建立了80个高新技术项目,高新技术工业产值1995年比1994年增长10%以上。仅1995年就投资3亿元,新增产值23.9亿元,利税8.1亿元,投入产出比接近1∶8。一批火炬计划项目,映红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前程,给人们以极大的鼓舞。
人才是科教兴市之本
科教兴市,从本质上讲是人才兴市。从1987年淄博市提出科教兴市之日起,他们就把科教兴市同人才工程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确立了以培养引进急需适用人才为重点,全面提高公民素质,着力造就企业家、科技人才、经贸人才、经纪人、能工巧匠、文化名人等七方面人才的目标,制订了落实措施。通过舆论宣传和相应的引导鼓励性政策,形成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目前全市培养引进人才2万多人,为科教兴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博山区已同20多所国家级研究院、130多家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建立了稳定的协作关系,创建了博山工业科研所,厂办民办科研机构达52家,他们还建立了国内第一个专利工业区,专利工厂达70多家,创办了淄博颜山大学,为当地在电机电器、泵类、陶瓷和精细化工等几个行业培养人才。
人们热情地向记者介绍他们正在实施的“科技启明星工程计划”。他们采取以选人为主,选人与选项目相结合的办法,重点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及大企事业单位选拔35岁以下的青年科技人员,独立开展科研工作,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进行跟踪培养和重点扶持,每年从科技三项经费中拿出10%给予资助,5年一个周期,到本世纪末,实现培养100名优秀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的目标。这一举措,已在国内外引起很大反响,在一批有作为的青年科技工作者中产生了很大的感召力和吸引力。
“争天下者,必先争人”。在齐鲁大地喊出“科教兴市”第一声的淄博人,正给这一古训赋予新的内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