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本报举办“八六三”计划十年成就座谈会强调高扬高科技旗帜加速产业化步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3-29
第1版(要闻)
专栏:

  本报举办“八六三”计划十年成就座谈会强调
高扬高科技旗帜加速产业化步伐
本报北京3月28日讯“863”计划这面发展高科技的旗帜已在中国大地上飘扬了十年。今天,本报和联想集团联合举办了《回顾“863”十年成就,加速高技术产业步伐》座谈会。与会者认为,应该高扬起高科技的旗帜,加速产业化步伐,让我国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出席今天座谈会的有:国防科工委主任丁衡高、国家科委常务副主任朱丽兰、财政部副部长谢旭人、中科院副院长胡启恒、“863”计划建议者之一的中科院院士王大珩、联想集团董事长曾茂朝等。汪成为、吴澄、吴峰、邓寿鹏等“863”计划各主题的首席专家、学者参加了今天的座谈会。
国务委员、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发表了书面讲话。
198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根据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4位老科学家于同年3月提出的建议,批准了“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纲要)”,选择生物、航天信息、激光、自动化、能源、新材料等7个领域15个主题作为我国高技术研究与开发的重点。10年过去了,“863”计划的36项关键技术中,60%在水平很低、几乎空白的情况下进入或接近了国际先进水平;11%达到或超过了国际水平。
与会者认为,“863”计划的实施,调整了我国高技术发展的目标走向,使其由侧重军用向军民结合方向转化;“863”专家以每年人均1.1万元的低投入,创造了世界上最优的投入产出比。
从更大的视野中看,代表们指出,“863”计划推动了科学家树立需求牵引的市场意识,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高科技发展道路,也使企业开始主动利用高技术这一增量来盘活传统产业国有资产的存量,它增强了企业与高技术结合的信心,一些大型企业已将我国自行研制的工业机器人运用于生产实践。这些在实践中获得的无形精神财富正在转化为物质力量。
与会者认为,“863”计划从根本上讲应该是建立在研究、创新基础上的高技术产业计划。一方面要以应用为导向,以解决我国企业所急需的关键技术,作为研究和攻关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应抓住有战略意义的技术,适当先行,一旦突破,新的技术成果便会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和更深入的层次上指导应用。
此外,与会者就加快高新技术的应用,促进军民两用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以及加快培养跨世纪优秀人才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会议由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李仁臣主持,人民日报总编辑范敬宜在座谈会上讲了话。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