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困难重重的鸡西煤矿逐渐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条件较好的七台河反而陷入困境。两个矿务局的事实对比说明——观念转不转不一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3-29
第2版(经济)
专栏:

  困难重重的鸡西煤矿逐渐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条件较好的七台河反而陷入困境。两个矿务局的事实对比说明——
观念转不转不一样
本报记者彭嘉陵
曾经是全国煤炭行业困难较大企业之一的黑龙江鸡西矿务局,如今渐渐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而条件较好的七台河矿务局如今却陷入了困境。为什么会这样?煤炭部部长王森浩最近通过调查得出结论:前者被逼着转变了观念,后者却因观念转变慢坐失了良机。
拥有10万名职工的鸡西矿务局,自1982年全行业实施8年承包和两年滚动承包后,全局年均亏损额都在3亿元以上,1992年亏损额高达4.8亿。局领导曾多次找上级要政策,要资金,但只要来了职工过年的包饺子钱,企业的根本问题没有解决,仍然是困难重重。
事实给了全局很大教育。从此,鸡西职工转变认识,由过去躺在国家身上变为立足于挖内潜,自我解困;由过去满脑子困难,变为处处想点子,把眼光转向内部,转换机制。结果4年迈4步,步步有突破,全局改革和经营都有了实质性进展。
这个局的干部制度改革动作很大。全局副处级以上干部净减89人,局矿机关净减509人,没有完成指标的6名矿厂长和党委书记被就地免职。
他们对各矿井定效率、定人员、定产量、定效益。1994年减员1.1万多人,1995年又减1万余人。煤炭质量和吨煤售价逐年提高,吨煤成本逐年下降,销售收入逐年增加,企业经济状况逐年好转。1993年抑制了大面积超亏的严重局面,1994年实现了持续减亏,1995年亏损额减至1.5亿元。
鸡西矿务局以煤为主,广开渠道,大力发展三产、一产。现在,全局有480多个厂点,产值4.3亿,利税4000万元,产品500余种,从业人员5万余人。1995年以来,鸡西为分流职工,大力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已为近万名职工找到新的出路,同时增加了企业收入。
但是,与鸡西矿务局仅隔80多公里的七台河矿务局,却是另一种情景。这个1958年建设的矿区,本来是一个比较好的矿区,是我国四大焦煤基地之一,也是东北主要的焦煤基地。这里煤种齐全,有肥煤、气煤、贫瘦煤、无烟煤等;煤质较好,低磷、低硫、中灰分,高发热量;煤层属中上水平。1991年,全局产量曾达到1000万吨,属于一类矿务局。
但仅隔几年,情况就发生了突变。1993年煤炭企业进入市场后,七台河矿务局开始步履蹒跚,价格上不去,产品大量积压。1994年亏损近6000万元,1995年仍亏损5700多万元。去年全局人均工资不到4000元,还常常出现职工几个月领不到工资的情况。
矿务局为解决自身困难想了很多办法,如转产分流,控制非生产性支出,卖掉汽车,抓物资的回收复用,抓质量从而提高煤价等,这些都是应该做的。但关键是由于观念没有转变,企业经营仍难以摆脱计划经济的模式。主要经济指标,统计的仍是产量、进尺、销售收入等。产量、进尺、销售收入虽都超额完成计划,但就是效益不好,吨煤亏损达2.87元。如1995年产量超额完成了25万吨,到1996年初,却积压了170—180万吨,仅此一项,就占用资金2亿元。
这个仅有5000人的矿,1994年亏损额高达5000多万元,人均亏损额即达1万余元,1995年仍亏损4000万元,欠发职工工资长达6个月,至今未补齐。究其原因,主要是追求数量而不注重效益。产品销路本来就不好,该矿去年原计划生产70万吨,结果却超产了10万多吨,造成积压。企业领导没有及时从根本上寻找原因,却强调诸如“地质构造非常复杂,开采难度大”等客观理由。这个矿虽然消化了不少增支因素,比上年减亏了1000多万元,但与面临的困难相比,只能起到修修补补的作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