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3阅读
  • 0回复

“王百万”的乡亲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3-29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文明新风吹故乡

  “王百万”的乡亲情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九三级硕士生马庆利
铧尖子村——辽宁省桓仁满族自治县西部的一个小山村。
大年三十,我坐在家里热乎乎的火炕上正跟父亲拉着家常。突然,听窗外街上汽车戛然而止,接着是一阵喧闹声。我透过窗上的霜花向外看去,隐约见车上跳下了几个人,有的似乎在往车下搬扛什么东西。我感到纳闷,正要问父亲是怎么回事,父亲却先开口了。“这准又是王文彦给困难户送年货来了,连续三年了,每逢年三十,他都给全乡五十多户困难户每家送上一袋白面,一筐苹果,200元钱。这样的万元户,谁提起来都竖大拇指。”
王文彦原来并不是我们本地人。70年代初,他和母亲才搬到我们村里来。改革之风吹进我们小村后,王文彦敢为人先,走出农田,成立了村里第一个基建工程队。几年前,其资产就达到了100多万元,王文彦从此便被乡亲们昵称为“王百万”。
王文彦富了,可他在乡亲们面前并没有一点财大气粗、趾高气扬的架子,他还是那样的平易近人,乡亲们中不管是谁,有事只要找到他,他定是有求必应。
1991年,村民关同兴的大儿子高考被录取。可是,由于关同兴常年有病,家里衣食不济,哪还有钱供孩子读大学。正当孩子含着眼泪准备退回入学通知书时,王文彦来了。他真情地对老关说:“咱庄户人家出个大学生不容易,怎么能不去呢?以后孩子念书的费用我全包了。”一席话感动得关家老小热泪纵横。真是凑巧,1992年,关家的二儿子又考取了大学,又是王文彦主动上门,承担了他的学习费用。
一次,村民王维新的妻子夜里得了急病,人事不省,生命岌岌可危。危难之中,王维新想到一个人——王文彦。三更半夜,他敲响了王文彦的家门。王文彦二话没说,立即披衣下床。不巧当时他的家里没有现金,汽车也外出未归,王文彦便摸黑出去借钱、雇车,并亲自连夜把病人送到30多公里外的县医院。病人得到了及时抢救,转危为安。
父亲说:王文彦富了,生活从不奢侈,衣着依然朴素如初,从不花天酒地,也从不打麻将赌博。他除了工作只有一个爱好,饲养成群逗人喜爱的鸽子……
我忍不住走出门冲着王文彦说:“王哥,你真让人佩服。”
王文彦却不以为然地回答:“你知道我过去是穷孩子,乡亲们接济了我,现在我靠党的政策富了,怎么能忘记乡亲们!”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