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8阅读
  • 0回复

“集约”要立足于发挥优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4-01
第2版(经济)
专栏: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谈⑤

  “集约”要立足于发挥优势
蒋亚平
“集约”二字所蕴涵的意义,远比人们想象的丰富和复杂。作为一种理想中的经济增长方式,人们大都是把它同较高的劳动生产率、较现代化的生产方式紧密相连。
但是,健康的、持续的经济增长,往往包含更多的因素。比如,农业发展中,有限的资源是否得到充分利用,很多时候似乎显得更为重要。因此,我们在考虑经济增长方式时,必须重视这个因素。
在几千年的世界农业史上,中国农业的集约化程度一直很高,以“精耕细作”著称于世。即便在当代,我国传统农业的耕作技术,包括相当一些地区的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依然在世界上无人匹敌。
近些年里,人们往往把规模经营,把机械化等同于“集约”。至少在农业领域,这不准确。实际情况有时甚至完全相反。比如在北美、澳洲等地,农地经营规模之大,机械化程度之高,令中国人瞠目。但是,论其耕作技术,土地单位产出,却是相当粗放的。
也有公认的经典“集约农业”。如以色列以滴灌为显著标志的沙漠农业,包括一些西北欧国家的农业。其劳动生产率之高,土地产出率之高,二者结合之完美,中国莫比,北美、澳洲诸国莫比。
这里我们看到了农业生产的三种方式:中国的精耕细作,北美、澳洲的相对粗放,以色列、西欧诸国的经典“集约”。在这不同的后面,起决定作用的,是三种不同的资源禀赋:中国人多地少钱少;北美、澳洲人少地多钱多;以色列、西欧人少地少钱多。就整体而言,中国也许永远达不到北美、澳洲的规模;北美、澳洲有再多的钱,也犯不上像以色列那样全面搞滴灌;以色列永远也不可能像中国目前这样,用那么多的劳力从事农业。
由此,我们对经济增长是否“集约”,如何“集约”的认识,又可以向前走出一步:除了考虑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一类的因素外,人们对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包括对这方式转变速度的选择,从根本上应当取决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劳动力、资金、土地、技术这些要素的条件,取决于是否真正意识到并且发挥了自己特有的资源优势。脱离了这一点,为“高级”而“高级”,为“集约”而“集约”,结果可能是南辕北辙,适得其反。40多年的中国农业发展史上,这样的教训不算少。
这绝不意味着无所事事。就中国经济、中国农业的发展来说,确确实实存在着如何从当前的相对粗放,走向今后相对集约的选择。目前各地存在的抛荒撂地、粗放经营,不胜其数。大量存在的中低产田,更是明证。
仔细剖析国情,中国农业的“集约”潜力,更是深厚无比。在东三省、大西北,大规模的机械化耕作,应当成为主要的农业耕作方式;在特大城市郊区和沿海一些经济超前发展地区,滴灌、喷灌一类的技术,各种替代人力的机械,则是“集约”的主要内容;在绝大多数传统的农区,从“粗放”向“集约”的转变,更多的应该是在适度规模基础上,充分利用富裕的劳动力,利用各种科研成果和增产措施,如良种、化肥、薄膜等,包括进一步变革耕作制度,来获取新的提升。
相比之下,工业的“集约”有所不同。工业的集约化比农业少受环境、资源条件的局限。而且,对农产品生产看起来腿短的资源禀赋,可能会使某类工业品在市场上光宗耀祖。比如,由于人多,劳动生产率不高,中国的主要农产品不大容易同国外农产品竞争。但是,同样由于人多,劳动力成本低廉,却可以使中国的劳动密集型的工业产品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在这个意义上,盖工厂也罢,种庄稼也罢,是否集约,何时“集约”,如何“集约”,又是一个理:即立足于自己的资源禀赋,充分发挥自己特有的优势。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的“集约”,才能对经济增长有实实在在的推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