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阅读
  • 0回复

康世恩同志与中国石化工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4-01
第11版(文件·报告·回忆录)
专栏:

  康世恩同志与中国石化工业
陈锦华盛华仁
在中国石化工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发展壮大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先后得到康世恩同志的领导、关心和支持。康老为发展我国石化工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
解放以后,党中央、国务院在大力发展石油工业的同时,十分重视石化工业的发展,毛主席、周总理都曾提出并批准引进和建设一批化工、化纤、化肥装置,以解决人民群众吃、穿、用的问题。从70年代初开始,先后引进建成了燕山30万吨乙烯装置,上海金山、辽阳、天津、四川等4套合成纤维联合生产装置,13套利用石脑油和天然气合成氨和尿素装置,为加速发展石油化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尽管如此,我国石化工业的生产规模,产品的产量、品种和质量,技术水平等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十分明显,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1981年9月,国务院决定成立石油炼制、石油化工、化纤综合利用规划小组,当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康世恩同志兼任组长。在康世恩同志的主持下,规划小组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并对石化工业管理体制的改革进行了酝酿。1983年2月10日,由国家经委、国家计委、国家体改委、财政部四个部门联合向中央提出关于成立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的报告,2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了这个报告,决定正式组建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对全国重要的炼油、石油化工和化纤企业,实行集中领导、统筹规划、统一管理。
受党中央、国务院委托,康世恩同志具体负责石化总公司的组建工作。由于当时石化企业分属不同的部门和地方,要集中起来遇到的困难和阻力较大。康世恩同志在1983年6月听取筹备小组关于组建工作进展情况的汇报时语重心长地说:我们要深刻理解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成立石化总公司的意图,不是想合就合,想分就分,这是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件大事。过去我们的建设是按条条块块搞起来的,联合起来就很难。现在成立石化总公司,能否搞好的决定因素还是内因,我们都应从全国一盘棋来考虑问题。1983年7月,康世恩同志在石化总公司召开的首次直属企业经理(厂长)会议上,对如何办好石化总公司这样一个经济实体提出了具体要求。他说,一定要按照国务院领导同志提出的,通过改革把石化总公司办成技术先进、管理科学、信息灵通、效益显著的经济实体;正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在康世恩同志的具体指导下,在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支持配合下,石化总公司很快组建起来,从管理体制上为加速石化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石化总公司成立后,有些同志对石化管理体制改革不够理解,产生了一些不同的看法和意见。特别是1988年政府机构改革中,对石化工业管理体制问题的种种传闻已经影响到石化总公司的正常工作和企业、队伍的稳定。这时,康世恩同志虽然已经退居二线,但是他从稳定石化工业发展的大局出发,适时向国务院提出建议,认为目前石化总公司的体制是适合我国石化工业发展的,是改革的产物。他用几年来的实践成果证明党中央、国务院组建石化总公司的决策是正确的,这一改革是成功的。他还指出,从石化总公司所担负的投入产出承包任务看,它已经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支柱之一,因此目前不宜在管理体制上再作变动,应保持相对稳定。国务院领导同志充分考虑了康世恩同志的这一建议,决定石化总公司管理体制不变,这对于坚持和进一步加快石化工业的改革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总公司坚持高速度、高质量地建成投产了一批重点石化工程项目,同时坚持走以内涵为主发展生产的道路,注重技术进步,优化配置和综合利用石油资源,胜利完成了1985—1990年6年投入产出承包任务和“八五”发展计划,使我国石化工业的经济技术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每年向社会提供石油和石化产品1500多种、总量达1亿吨以上。1983年至1993年的10年间,总公司累计实现利税1776亿元,上交国家财政1245亿元,成为国家财政的重要支柱之一。这些成绩的取得,凝聚着康世恩同志的心血与奉献。
(二)
石化总公司成立之前,康世恩同志在担任石油管理总局局长、石油部长、燃化部长期间,一直主持炼油厂的建设,我国第一个大型炼油厂——兰州炼油厂以及后来的大庆石油化工总厂等是在他的领导主持下建成的。在康世恩同志担任国务委员分管石化工业和以后的时间里,他不顾年迈体弱,风尘仆仆地深入到石化企业,调查研究,检查指导工作。
康世恩同志十分关心国家重点石化工程及配套设施建设。70年代末,我国引进了一批石油化工装置,后因国民经济调整而停缓建。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石化总公司成立以来,我国石化工业进入了一个加快发展的新阶段。80年代初,这些装置陆续恢复开工建设。在国家和地方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保证了这批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竣工投产。“七五”期间,先后集中力量建成了大庆、齐鲁、扬子、上海4套30万吨乙烯工程,还建成了一批以重油催化裂化为主体的深度加工装置,对这些壮大我国石化工业实力的工程项目,特别是四大乙烯工程建设,康世恩同志给予了热情的指导、关心和支持,利用各种机会深入现场视察指导。他强调这些工程都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大事,一定要保证工程质量。他讲对质量问题要严之又严,要严到“吹毛求疵”的程度,这样才能保证开车一次成功。四大乙烯开工和投产,他都亲自参加。1987年扬子30万吨乙烯投产时,他谆谆叮嘱石油化工建设者,一方面要继续深化改革,在改革中加快建设和发展,管理好已经建成投产的装置,建设好正在施工的装置,努力完成和超额完成国家计划,同时要同各国进行更加广泛、卓有成效的交流与多方面的合作,学习和利用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先进科技成果,以加快我国石化工业的发展。
在建设新的生产装置的同时,康世恩同志还非常重视石化工业的技术进步,关注老石化企业的技术改造,发挥老企业的作用。康老热情勉励广大科技人员,要像60年代攻克石油炼制“五朵金花”,即硫化催化裂化、催化重整、延迟焦化、尿素脱蜡和加氢裂化等五个方面的工艺技术那样,加快开发石油化工新工艺、新技术的步伐,并尽快实现工业化生产,以增产节约,节能降耗,降低成本。1987年,他在总公司第五次经理(厂长)会议讲话时又强调,要按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要求,积极推进科技进步,重点要抓好引进技术、引进装置的消化、吸收、创新和发展,提高国产化水平;要抓好引进装置的达标、超标,抓好技术、装备的国产化,要把科研、设计、制造、施工、生产组成一条龙共同攻关。
按照康世恩同志的这些要求,总公司成立后就及时提出了“振兴石化,科技先行”的方针,把不断推进石化工业技术进步作为提高市场竞争力的一项根本性战略措施来抓,对技术改造下了很大力量,投入资金逐年增加,到1993年底累计技术改造投资达197亿元,约占同期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23%,从而使科技开发、技术改造、引进和消化吸收先进技术、推广应用科技成果和开展群众性的技术革新及合理化建议活动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
(三)
康世恩同志一贯重视和关心石化企业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重视和关心石化企业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和职工队伍建设。他在总公司1983年召开的首次直属企业经理(厂长)会议上就提出,我们要把石化总公司办成一个真正的经济实体,要在国际上能够竞争,技术上大提高,主要靠什么?首先,依靠总公司的各级领导同党中央在政治上保持一致。第二,要有好的思想作风,要强调全局观念,要严格要求,认真负责,坚持原则,敢抓敢管,坚决抵制不正之风。在总公司一年一次的经理(厂长)会议上,康老每次到会都要强调领导班子建设和队伍建设。特别是康老对我们总公司历届领导班子政治上、思想上、作风上的关心帮助,在重大问题上的谆谆教诲,使我们受益匪浅,终生难忘。
近几年来,康世恩同志虽然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身体又不太好,但他对石化总公司的工作仍然是非常关心的。每当中央一些重大的改革措施出台后,康老总是及时地找我们去谈话,仔细听取我们的想法安排,向我们提出贯彻中央指示、做好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他强调,过去大庆油田开发靠“两论”起家,现在要加快石化工业的改革与发展步伐,也必须用马克思主义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我们的工作。当我们向康老汇报总公司工作,他说,你们总的思路和设想是好的,是符合中央精神的,但在执行中特别要注意处理好微观搞活与宏观调控的关系,一方面要放权于企业,增强企业经营活力,同时也要有宏观调控,不能搞成各自为政。总之,要通过不断探索,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经济的新路子。
康老对建设一支过得硬的石化职工队伍倾注了大量心血,他不论走到哪里都强调要搞好队伍建设,搞好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继承和发扬大庆艰苦奋斗、“三老四严”的优良传统。扬子石化公司是新建成的四大乙烯中唯一没有老企业为依托的,新工人比重大,人员来自全国四面八方。1987年4月,康世恩同志在给扬子石化公司的一封信中指出,我们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要发扬工人阶级主人翁的高度责任感和不怕困难,敢于拚搏,艰苦奋斗,勇于献身的精神;就是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的工作态度和严格要求、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还要大力提倡企业之间顾全大局、团结协作、互相支援、互相促进,因为我们为之奋斗的是同一个目标,这正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所在。按照康老的要求,扬子石化公司狠抓企业管理和职工队伍建设,生产经营等各项工作水平稳步提高。多年来,总公司和企业为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基层建设,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保证了石化工业改革、发展和稳定等各项任务的完成。
康世恩同志从事石油和石油化工工作整整45年,回顾他所做的贡献,他对事业的执著追求,更加激励我们加快改革与发展的步伐。我们将努力学习他勤奋工作,勇于开拓,严格要求,艰苦创业的精神,去夺取石化工业发展的新成就,不辜负为中国石化工业作出重大贡献的老领导、老同志的关心与期待,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